相关问答
想知道诈骗罪中民事欺诈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别,我来告诉你。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故意的内容必须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如果行为入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他...
的概念 1、虚假诉讼罪,是指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2、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民事诉讼: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所进行的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民事诉讼就是民事官司,是指当事人之间因民事权益矛盾或者经济利益冲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经人民法院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特殊案件的活动,以及这些诉讼活动中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总和。通俗地讲就是你的人身和经济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当事人通过打民事官司,达到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目的民事诉讼法是关于民事诉讼性质、任务、基本原则和制度,民事案件的起诉、受理、调解、审判、上诉、执行等程序的规定。是法院进行民事审判工作的操作规程,也是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准则。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即规定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诉讼程序的问题。程序法是相对实体法而言的,实体法是关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实质性的规范,如民法、刑法等,程序法则是保障实体法实施执行的手段,当事人的实体法上的权利受到侵犯,可以通过程序法所现定的程序得到制止、纠正。没有实体法规定的权利义务,程序法就失去了意义。有了实体法,若没有程序法做保证,实体法亦不能很好地实施,实体权利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与实体法是同等重要的。
民事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有意隐瞒事实情况,造成对方当事人误信,导致其利益受损而从中获利的行为就是民事欺诈。而诈骗行为则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捏造事实,隐瞒真相,无中生有的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二者虽然在客观表现上相似,但在构成要件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别。(一)在主观方面:民事欺诈行为人主观目的是通过瞒、哄、诱导的方法,使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做出对其不利而对欺诈行为人有利的行为,通过“履行义务”的合法形式,谋取非法利益,其实质是“不法获利”,主观故意是间接的。而诈骗行为则不同,行为人主观上根本没有担负义务的动机,只企图虚构事实迷惑受害人上当受骗,交出财物,非法占有,其主观故意是直接的。(二)在客观方面:刑事诈骗行为人为逃避法律的制裁,在虚构事实的同时,常常使用虚假的身份、虚假的证件,甚至编造假姓名、假地址等,其目的是在得逞后不受法律的追究。而民事欺诈行为人则无须假冒身份、虚构地址、造假证件等,一般具有合法的民事主体资格。(三)在内容方面:刑事诈骗行为人完全是虚构事实、无中生有,根本不具备履行义务的能力和条件。而欺诈行为人则是基于一定事实基础上的夸张、扩大,属部分内容不真实,且有一定承担义务的能力和条件,也就是说其所实施的行为中有合法的民事内容的部分。(四)在后果方面:刑事诈骗行为人为了非法占有,巧取豪夺,不择手段,诈骗的财物数额往往非常巨大,严重扰乱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秩序。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而欺诈行为虽然也是违法的,但其严重程度仍然在民事违法的限度之内。对于民事欺诈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为无效。”对无效的民事行为,法律规定,各自返还财产,欺诈行为一方赔偿对方的损失。由此可见,民事诈骗行为相对于诈骗罪而言,要轻很多,当事人最多受到罚款的处罚。在消费者同商家的民事诉讼中,如果商家存在价格欺诈等行为,则要按照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服务金额的三倍进行赔偿。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关于民事诉讼诈骗怎么赔的知识。
民事欺诈和合同诈骗罪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主观目的不同; (2)欺诈的具体表现不同; (3)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不同; (4)对所获财物的处理方式不同; (5)受侵犯权利的属性不同; (6)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19人已浏览
233人已浏览
2,488人已浏览
20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