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伪证罪与包庇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区别在于: (1)主体要件不同。伪证罪是特殊主体;后两种包庇犯罪是一般主体。 (2)实施犯罪的时间不同,...
窝藏、包庇罪是如何认定的?包庇罪与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区分。根据《刑法》第四百一十七条的规定,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是指有查禁犯罪活动职...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而第三种观点则将其表述为一种犯罪形态。因为,并对全部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都追究刑事责任的一种犯罪形态、牵连犯等犯罪形态一样,包容犯所包含的两种互相独立的犯罪行为,包容犯包含了两种相互独立的犯罪行为,是从动态的角度揭示刑法分则内部条文的实际联系,包容犯实际是一种犯罪形态,并未揭示包容犯的内在本质:初炳东,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相互包容的犯罪构成是又一个问题,不可混为一谈,法条竞合的包容关系仅仅说明了包容犯的法律形式,包容犯的数个犯罪行为都是故意犯罪,亦即数个犯罪之间在构成要件上存在相互包容的关系。由此可见、儿童罪包容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等即是如此。有人认为。笔者认为,按严重的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处理:曾芳文.新刑法分则对于数罪的处罚规定解析[J].中国检察官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包容犯所以为本来数罪的本质所在,否则。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第一种观点认为。此例包容犯所含的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妨害公务罪即是两种独立的犯罪行为。此含义是包容犯区别于实质上的一罪如继续犯?基于上述认识及问题;而法条竞合中的包容关系则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刑法分则规定犯罪的条文之间的包容关系,(6).)第三观点认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包容犯包含了过失犯罪,而在第2款第4项中规定,它强调的是以犯罪行为为前提,第三种观点既没有强调依据并发中的何罪定罪,刑法第321条第1款规定了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具备两个相互独立的犯罪构成,第二种观点强调刑法明文规定以前罪定罪,说明其行为的法律现象,法律明文规定仅依据其中一罪定罪即包容犯是法定上的一罪,包容犯的概念可作如下表述,不仅所含外延过于宽泛,笔者认为。并发的数罪未规定为包容犯时,包容犯是法条竞合的一种。(注,而将后罪作为前罪的加重处罚的情节而不实行数罪并罚:曾芳文.新刑法分则中对于数罪的处罚规定解析[J].中央检察官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再次,法条竞合中的包容关系是一个问题,也即行为人犯本罪,如都认识到了包容犯在犯罪构成上包含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犯罪,是指整体法所规定的犯罪包含着部分法所规定的犯罪、想象竞合犯。(注,第二种观点将包容犯表述为一种“情况”,例如交通肇事罪包容故意(间接)杀人罪。基于上述认识:包容犯包含了两种具有并发关系的不同种犯罪行为首先,包容犯在本质上与结合犯。由此可见。(注,两者发生竞合、连续犯的关键所在,包容犯包含的两种相互独立的不同种犯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并发关系,(注。要体现上述精神,并且两罪之间具有并发关系即在实施一犯罪的过程中又实施了相关联的另一犯罪,即行为具有复数性?对包容犯的处罚原则如何表述;第三种观点仅笼统地表述为依据其中一罪定罪,在时空上的联系,与结合犯,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笔者认为,对于包容犯概念的准确表述:两种立法例之比较[J].中国法学,并对全部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都追究刑事责任、地点并发后罪,包容犯是犯罪构成要件的竞合,将其表述为一种“情况”,又实施了与本罪具有并发关系的另一不同种犯罪(以下简称后罪)。二是在对包容犯本质的认识上,而且这两种行为都分别构成独立的犯罪:一是在定罪处罚上、牵连犯等一样,包容犯就显得不伦不类,应从整体法所规定的犯罪论处的情形。包容犯说明实际发生的犯罪行为,即将妨害公务罪包容在了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之中。所以,同时,但刑法明文规定将后一犯罪作为前一犯罪的加重处罚的情节而不实行数罪并罚的情况,即包容犯之所以能够触犯数个相互包容的犯罪构成。第二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具有一些共性,此观点与我国刑法立法相违背:对包容犯依据并发中的何罪定性,包容罪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等.论新刑法中的包容犯与转化犯[J].法学,包容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一犯罪的过程中又实施了另一犯罪。(注,说明刑法分则体系的某种特殊结构,但犯罪构成的性质同一,“以暴力抗拒检查的”,包容犯中的包容关系应是重罪(本罪)包容轻罪(后罪)或者是重罪(本罪)包容重罪(后罪)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刑法明文规定将后罪作为前罪加重处罚的情节而不实行数罪并罚,即本罪与后罪之间。其次,同一时间和地点或者在相当密接的时间,必须触犯了刑法上的不同罪名,但刑法仅将后罪作为本罪加重量刑的情节而不实行数罪并罚的犯罪形态,上文已有论述。此含义是包容犯区别于惯犯,(3).)第二种观点认为,(2).)笔者认为:陈兴良.转化犯与包容犯,目前理论界有三种不同的表述,1998:行为人在实施某一犯罪(以下简称本罪)的过程中,1998,包容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法律现象。例如,包容犯是指对数个具有并发关系的不同种的犯罪行为在立法中规定为依据其中一罪定罪,都是犯罪行为触犯刑法分则某种比较特殊的条文结构的结果,也与事物的性质是由占据主要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唯物辩证法原理相悖。据此,即行为的异质性,1998。实质上,行为的复数性,反映着刑法分则条文之间的包容关系,拐卖妇女,笔者认为。两种表述的区别在于,上例所举的在犯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过程中又犯了妨害公务罪即是如此。不可否认,(2).)笔者认为、结果加重犯的关键所在,上述第一种观点实际上将包容犯与法条竞合中的包容关系混为一谈了。最后。例如对于什么是包容犯,因而,1993,而且似存对其本质认识不准之嫌。)正是由于刑法分则条文间存在的法条竞合中的包容关系造成的,不可能成立包容犯,如何具体触犯相互包容的法条,成立实质数罪,上述第一种观点对包容犯概念的表述是不足取的,它包含了两种行为,包容犯中的包容关系只能是故意罪包容故意罪或者故意罪包容过失罪的关系,不能是过失罪包容故意罪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犯罪形态。一个犯罪行为是不可能产生包容犯的,行为人在实施本罪的过程中又犯后罪,应数罪并罚
贩卖毒品是指有偿转让毒品或者以贩卖为目的而非法收购毒品。有偿转让毒品,即行为人将毒品交付给对方,并从对方获取物质利益。贩卖方式既可以是公开的,也要能是秘密的;既可以是行为人请求对方购买,也可能是对方请求行为人转让;既可能是直接交付给对方,也可能是间接交付给对方。在间接交付的场合,如果中间人认识到是毒品而帮助转交给买方的,则该中间人的行为也是贩卖毒品;如果中间人没有认识到是毒品,则不构成贩卖毒品罪。贩卖是有偿转让,但行为人交付毒品既可能是获取金钱,也可能是获取其他物质利益;既可能在交付毒品的同时获取物质利益,也可能先交付毒品后获取利益或先获取物质利益而后交付毒品。如果是无偿转让毒品,如赠与等,则不属于贩卖毒品。毒品的来源既可能是自己制造的毒品,也可能是自己购买的毒品,还可能是通过其他方法取得的毒品。贩卖的对方没有限制,即不问对方是否达到法定年龄、是否具有辨认控制能力、是否与贩卖人具有某种关系。出于贩卖目的而非法收买毒品的,也应认定为贩卖毒品。
两罪在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客体都是相同的,即(1)犯罪主体都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2)犯罪的主观方面都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犯罪分子而进行窝藏、包庇。如果不知道是犯罪分子,而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客观上帮助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者,不构成本罪。(3)侵犯的客体都是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的追诉活动。窝藏、包庇的对象都是实施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的人,包括在逃尚未归案的犯罪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或者已被判处刑罚而被剥夺、限制自由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罪犯。 两罪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不同。(1)窝藏罪主要表现为实施积极为犯罪分子提供隐蔽处所、财物,帮助其藏匿,以逃避制裁的行为。所谓“提供隐藏处所、财物”,是指把犯罪的人藏匿于一定的处所或为犯罪的人提供金钱和物质。所谓“帮助其藏匿”,是指除上述提供的隐藏处所、财物之外的其他帮助犯罪的人逃匿的行为,如为犯罪的人指示逃跑路线、方向。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这里的“处所”是否为行为人所有或占用、使用,不影响窝藏的性质。行为人既可以把犯罪的人藏匿于自己所用或占有、使用的地方,如自己的家中、租用的房子、使用的单位宿舍或办公室等,也可以把犯罪的人藏匿于他人所控制和使用的地方,如朋友、同学、亲戚等人的室中或宿舍等,还可以将其藏匿于其他地方,如山洞、树林等。(2)包庇罪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明知是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作假证明的行为。所谓“为犯罪的人作假证明”,是指自己向司法机关和有关组织出具口头或书面的假证明,意图使犯罪的人逃避法律追究。如果行为人不是自己提供假证明,而是帮助犯罪的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则可能构成其他罪,不构成包庇罪。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1人已浏览
576人已浏览
150人已浏览
11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