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1、原告的诉讼请求没有事实依据 2、原告超过诉讼时效提起诉讼 3、原告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 只有有法律依据的诉讼主张,人民法院才能予以保护...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反诉请求需要与本诉具有一定的牵连性。这是判断是否形成反诉的难点与根本点,这种牵连性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 (1)反诉与本诉请求是基于同一个法律关系而产生的目的相对抗的不同的实体请求。例如,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存在设备购销合同,该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发生争议。甲公司基于该设备购销合同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乙公司支付所拖欠的设备款10万,而乙公司则要求甲公司赔偿因提供不合格设备给自己造成的原材料损失8万元。该请求即可构成反诉。 (2)反诉与本诉是基于相牵连的不同法律关系而产生的目的相对抗的不同的实体请求。例如,甲开发公司与乙建筑公司之间存在建筑工程承包合同,该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发生争议。乙建筑公司基于该合同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甲开发公司支付所拖欠的工程款20万元。在本案诉讼过程中,甲开发公司提出,在该合同履行过程中,乙建筑公司并未履行包工包料完成工程建筑的任务,而是在建筑过程中借用自己价值15万元的建筑原材料,要求将该原材料款在拖欠的工程款中折抵。该请求即可构成反诉。 这种情形稍微有些复杂,但是,只要能够确定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牵连性,即可以将基于相牵连的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所产生的目的对抗的请求作为本诉与反诉合并审理。
1、证明的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相适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3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2、证人能够客观陈述亲身感知的事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用其他表达方式作证。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作证的形式: 1、书面证言或视听资料或双向视听传播技术手段《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6条对“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了具体规定,是指 (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 (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 (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以上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2、出庭作证《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涉及证人出庭作证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有3条(分别是第54条第一、二款,第55条,第58条)。具体程序是: (1)、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申请,并经人民法院许可; (2)、人民法院准许的,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承担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 (3)、证人出庭后、作证前,审判人员要告知其作证的权利和义务; (4)、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并有权提起反诉。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适用解释》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案件受理后,法院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案件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证据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第三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规定第三十四条的限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根据上述法律规定,两者规定不一致,但《证据规定》的生效时间为2002年4月1日,《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于2015年2月3日实施。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变更诉讼请求的期限应当适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即变更诉讼请求应当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64人已浏览
261人已浏览
216人已浏览
44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