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犯罪预备和犯罪准备是属于一个意思,在犯罪人员进行犯罪之前准备作案的工具,对于此行为不管是否有没有犯罪,一般都是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一般可以比照...
犯罪预备和犯罪准备是属于一个意思,在犯罪人员进行犯罪之前准备作案的工具,对于此行为不管是否有没有犯罪,一般都是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一般可以比照...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不同。犯罪准备是指为犯罪准备工具和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开始犯罪的形式。预备犯是指行为人仅在预备阶段停止犯罪的人。犯罪准备的处罚原则:犯罪准备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和条件的行为,犯罪准备形式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式。我国刑法理论普遍认为,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依据,犯罪准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是具有修正要素的未完成犯罪形式。这是追究犯罪准备行为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虽然犯罪准备行为尚未直接侵犯犯罪对象,但犯罪对象已经面临即将到来的现实危险,因此也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准备行为也具有可罚性。我国刑法第2条认可了这一理论。虽然犯罪准备行为还没有直接侵犯罪对犯罪对象进行处罚,但它已经使犯罪对象面临了即将到来的现实的危险,因此也是有的。因此,犯罪准备行为,犯罪准备行为也是可以免除的。但由于预备犯尚未开始犯罪,未造成犯罪结果,其社会危害通常小于既遂犯的社会危害,可以从宽处罚预备犯。
区别,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的区别: 1、定义 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行为人在此阶段上,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预备行为是为侵害某种客体制造条件,并希望以此保证犯罪的既遂。 客观方面表现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既可以是作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形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2、构成要件 我国现行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犯罪预备: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即犯罪预备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地进行犯罪活动,实现犯罪意图,体现了预备犯的主观恶性,这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行为人已经为实施犯罪进行了准备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第23条第一款规定:“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为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同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之一,均有其社会危害性,所以也被纳入刑法规定,成为运用国家强制力进行打击的行为。案件情节是多种多样的,在审判实务之中,犯罪分子行为未逞,需要辨别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预备的案件也时有发生。由于犯罪预备于犯罪未遂在量刑幅度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司法实务中对于犯罪预备往往酌情不定罪处罚,所以,正确区分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是正确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立犯罪预备需要有以下三个条件:第一,被告人具有实现某种犯罪的意图,只有在犯罪意图支配下实施的准备行为,才能成立犯罪预备;第旦畅测堆爻瞪诧缺超画二,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犯罪的预备活动。所谓准备工具是准备为实行犯罪使用的各种物品,制造条件是指为犯罪实行具有直接制造机会或创造条件的行为,例如对被害人进行跟踪或守候;第三,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预备阶段,未能进展到着手实施犯罪。成立犯罪未遂的要件是:第一,被告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某条规定的犯罪行为;第二,犯罪未得逞,也即犯罪没有达成既遂状态;第三,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通常有:被害人的反抗、第三者的阻止、自然力的阻碍等。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是否“着手”实施犯罪,即是否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某种犯罪行为,是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区别的根本标志。犯罪预备是“准备实行犯罪”,遭到意志以外的原因的阻止,未能开始实施犯罪。而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遭到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既遂。“着手实施犯罪”的一瞬间,是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分水岭,比如在盗窃罪中,犯罪人尾随被害人时,处于预备状态,如果犯罪人因为被害人警惕高或者其它不好下手的原因“知难而退”,其行为就停止在犯罪预备状态。在犯罪人手伸向被害人财物的时候,其行为就越过分水岭,进入着手实施状态,这时如果犯罪人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被制止,就属于犯罪未遂状态。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8人已浏览
187人已浏览
137人已浏览
41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