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网络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一)未经其他经营者同意,在其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服务中插入链接,强制目标跳转;(二)误导、欺骗、强迫用户修改、...
规范网络合同格式条款,严厉打击其他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网络交易平台完善与平台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格式合同,修正不公平格式条款,采用显著方...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1)以网络为媒介的行为:虚假广告、泄露商业秘密、侵犯名誉,如通过网络发布虚假广告、侵犯他人商业秘密、通过网络捏造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或商品信誉等。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本质上与通过其他媒体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没有区别,在法律适用上也没有太大争议。关键在于侵权事实的认定。基于网络本身的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技术特点,所有相关证据都是电子证据。如何认定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成为问题的核心。请参考本书《电子证据》一章。(2)侵犯域名权:抢注和混淆中国了解互联网,大部分功劳应归功于域名抢注的不正当竞争。大约从1996年开始,有几家企业在互联网上将大量中国企业的名称和商标注入域名,从而引起了中国企业对其在线资源的兴奋。近几年来,中国企业从对域名一无所知,逐渐成为驾熟就轻的企业,学会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域名抢注的企业节节败退,失败了。但是从启蒙的作用来看,抢注者还是有其特殊功劳的。域名抢注被法律堵塞后,域名混淆现象被取代,成为利用域名进行不正当竞争的主要手段。域名和商标一样,具有标志性作用,属于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但保护程度不同。商标法不仅禁止相同的商标,而且禁止构成实质性相似的商标。比如我国著名的计算机商标联想,如果我注册了类似的新联想或者联想商标,就被商标法禁止。但是,如果我模仿域名eastday.com另行注册eastdays.com,只有一个s,就不会被禁止。原因是域名本身具有无限精确的技术特征,即使有一个s或一个小符号,机器也能准确识别,不会出错。因此,到目前为止,域名模仿还没有被法律明确禁止。不过,这难为用户和域名人,打起十二分精神不放过一点差别。域名淡化是指故意注册与他人商标权相同或相近的域名,以讽刺、诋毁或损害商标权人的声誉。比如国外有人注册了一个和美国微软域名microsoft.com非常相似的域名:micros0ft.com。两者的区别只是一个字母o和一个数字0。这位先生用这个域名讽刺微软的零质量。(3)侵犯网页版权的行为:抄袭和淡化网页是网站开展网络运营活动的基本要素。因此,所有网站都在网页的设计和组合上投入巨资,精心设计和安排,吸引更高的点击率,从而争取更多的商机。一些网站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采用拿来主义,在网上随意复制其他网站的网页,改头换面后成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甚至整个网站克隆,严重侵犯了被抄袭者的经济利益。
反不正当竞争包括: (1)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质量、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产地等进行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2)虚假标志行为,即经营者使用虚假他人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的独特名称、包装、装饰,使用与其相似的名称、包装、装饰,造成与他人知名商品混淆的;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名称,引起误解的;伪造、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进行误解的虚假表达。 (3)滥用优势地位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4)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利用财产或者在账外暗中向对方单位贿赂,以回扣等他人手段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行为。 (5)强制搭售是指经营者违反购买者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销售商品的行为。 (6)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包括三种类型,即欺骗性有奖销售,借机销售高质量、高价格商品的有奖销售,最高奖金超过5000元的抽奖有奖销售。 (7)侵犯商业秘密。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主要有三种行为:通过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手段获得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权利人的职工或者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合同或者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8)滥用行政权利是指对市场经营活动有影响力的行政主体,因地方利益或小集团利益,违反法律或公认的市场规则,故意干预市场,妨碍合法的市场竞争;也是指在经营主体之外直接或间接行政权利的作用下,强买强卖的行为。 (9)亏本销售是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10)商业诽谤是指经营者捏造、传播和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商业声誉和商品声誉的行为。 (11)串通招标行为。
什么是反不正当竞争 形式意义上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或类似名称命名的成文法律,除了德国的立法之外。其他的如希腊191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奥地利1923年《联邦反不正当竞争法》、波兰1926年《制止不正当竞争法》和日本1934年《不正当竞争防止法》。 反不正当竞争是调整企业竞争行为的规范。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已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经济法的核心。在一些国家里,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辅助性法和法规在维护国家的经济秩序和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早使用不正当竞争概念的是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该公约第10条规定:“在工业或商业中任何违反诚实习惯的竞争行为都是不正当的竞争行为。”1896年德国制定了第一个专门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反不正当竞争的特别法。 1993年9月2日中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于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法共分5章33条,主要内容包括:不正当竞争的概念;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界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违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8人已浏览
293人已浏览
141人已浏览
15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