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既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也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或其他权益。这是由本罪的特定的犯罪方法所决定的。但是,本罪并...
根据《刑法》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各体是复杂客...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主要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骗术,即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方法,使财物所有人、管理人产生错觉,信以为真,从而“自愿地”交出财物。 3、主观方面,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直接故意。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主要特征: 1、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还危及他人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3、主观方面表现为具有非法强索他人财物的直接故意。 可见,两罪侵犯的客体都有公私财物所有权,主观上都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直接故意,但二者还是存在明显区别: 1、客体不同:敲诈勒索罪不仅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还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 2、客观表现不同:诈骗罪在行为上着重于“骗”,即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而敲诈勒索罪强调“敲”,即实施了威胁、要挟、恫吓等行为。 3、受害人交出财物的主观状态不同:诈骗罪受害人是受到欺骗后“自愿”交出财物;而敲诈勒索罪受害人是因害怕“被迫”交出财物。 4、立案标准不同:诈骗罪,数额较大为三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五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为二十万元以上;敲诈勒索罪,数额较大为二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二万元以上。 5、刑期不同:诈骗罪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而敲诈勒索罪最高刑期为10年有期徒刑。
1,行为人以将要实施的积极的侵害行为,对财物所有人或持有人进行恐吓。例如,以将要实施杀害、伤害、揭发隐私、毁灭财物等相恐吓。由此可见,本罪只能以作为方式实施,不可能是不作为。制造、散布迷信谣言,引起他人恐慌,乘机以帮助驱鬼消灾为名骗取群众财物的,以及面对处于困境的人的求助请求,以不给钱就不予救助等,都不能认定为敲诈勒索罪。 2,行为人扬言将要危害的对象,可以是财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也可以是与他们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人。例如,财务所有人或持有人的亲属等。 3,发出威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当着被害人的面用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表示,也可以通过电话、书信方式表示;可以是行为人亲自发出,也可以是委托第三者转达;可以明示,也可以暗示,都不影响本罪的构成。 4,威胁要实施的侵害行为有多种,有的可以是当场实现的,如杀害、伤害,有的是当场不可能实现,必须日后才能实现的。 5、对于敲诈勒索犯罪的认定上,可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进行处理,在司法实践中,敲诈勒索是非常恶劣的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在对犯罪事实进行认定后,需要按照敲诈勒索造成的实际伤害来进行量刑和司法判决,具体情况应当结合实际而定。
敲诈和诈骗不是一回事。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大量公私财产的行为。其主要特征如下:1、侵犯对象为公私财产所有权;2、客观上表现为使用骗术,即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使财产所有人.经理产生错觉,信以为真,从而自愿交出财产。三、主观上,应当有直接故意非法占有公私财产。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威胁或者威胁被害人,强行索要大量公私财产的行为。主要特征:1。本罪侵犯了复杂的对象,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而且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2、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通过威胁、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被害人交出财产的行为;3、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非法财产的直接故意。可见两罪侵犯的对象都有公私财产所有权,主观上都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直接故意,但两者仍有明显区别:1。对象不同:敲诈勒索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还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二、客观表现不同:诈骗罪在行为上以骗为主,即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而敲诈勒索罪则强调敲,即实施威胁、威胁、恐吓等行为。3、受害人交出财物的主观状态不同:诈骗罪的受害人被欺骗后自愿交出财物;敲诈勒索罪的受害者害怕被迫交出财物。四、立案标准不同:诈骗罪,数额大于三千元;数额大于五万元;数额大于二十万元;敲诈勒索罪,数额大于二千元;数额大于二万元。5、不同刑期:诈骗罪可以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敲诈勒索罪的最高刑期为10年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且具体的数额标准,也许我国不同地区规定的不同。所以需要结合当地的规定来判断。如有其他问题,请咨询在线律师。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7人已浏览
190人已浏览
147人已浏览
17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