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根据你的陈述,犯罪的主观要件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仍然希望结果发生的心里状态,直接故意犯...
交通肇事是过失犯罪,故意杀人是故意犯罪,主观恶性不一样,社会危险性不一样,所以量刑也就不一样。过失犯罪一般三年以下量刑,故意杀人起步刑期十年...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我国《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根据这一规定,所谓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所谓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故意区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两种类型: (1)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的特征表现为:在认识特征上,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这样两种心理态度;在意志特征上,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特征表现为:在认识特征上,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在意志特征上,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放任行为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特定危害的情况下,仍然决意实施这种行为,对阻碍危害结果发生的障碍不去排除,也不设法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听之任之,自觉听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在司法实践中,犯罪的间接故意大致有三种情况:行为人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
后者是故意的一种,是主观形态。前者是犯罪既遂状态,是客观方面。刑法犯罪故意的一种。事前故意,又称韦伯的概括性故意,是指行为人事先对犯罪事实整体有认识而实施行为的一种故意心态。在事前故意中,判断故意的有无应以行为人行为当时的意图为判断标准,后行为的故意应当被认为是事前故意的延续,对该引起结果的全过程应进行概括把握,而认为具有故意的情况。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6人已浏览
20人已浏览
3,326人已浏览
2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