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根据我国《刑法》第14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故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 1)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在直接故意中,只要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明知的,无论是明知其必然发生还是明知其可能发生,并对这种危害结果持希望其发生的心理态度,即可构成直接故意。 ( 2)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具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是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了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如甲为放火烧乙的房屋而放任了将睡在房中的乙烧死; 二是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如甲为打一野兔而置可能误中正在附近采摘果实的乙于不顾,并开枪击中乙致死; 三是突发性犯罪中不计后果放任一种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如甲因违法犯罪被乙当场抓获,为挣脱逃跑致乙死亡。 以上三种情况中,行为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都是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 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和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是《刑法》上通常说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结果发不发生,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我国刑法没有直接使用“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概念,但在对故意犯罪的规定中,对这两种心理差别是作出规定的。
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1、行为人必须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这种知识不仅包括明知必然危害社会的结果,还包括明知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2、行为人必须希望或让这种危害结果发生。无论行为人知道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他们希望或让这种危害结果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但愿危害结果的发生与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这就是刑法上常说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结果,采取冷漠、放任的态度,结果不会发生,也不会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