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不构成盗窃罪。 捡到他们遗失的手机的,应当归还失主,承担的是民事责任;但是,如果将捡到的手机占为已有,拒不归还,且数额较大的,则构成侵占罪,...
不构成盗窃罪。 捡到他们遗失的手机的,应当归还失主,承担的是民事责任;但是,如果将捡到的手机占为已有,拒不归还,且数额较大的,则构成侵占罪,...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多次实施盗窃,构成盗窃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拾得他人盗窃后所抛弃的赃物不属于盗窃,李某的行为既达不到多次盗窃的标准,又达不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因此不构成犯罪。 评析: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理由如下: 一是李某对所盗车辆的权属没有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通过观察物品的特征、状态和所处的环境,能够判断物品的权属,是否属于无主物或者遗弃物。如一辆长期废弃于荒野的破旧电动车,与一辆停放于小区内且外表完整的电动车,正常可以判断出前者可能是无主物或者遗弃物,而后者应当是有主物。即便如李某所述,可能是他人盗窃后所抛弃的赃物,李某主观上也明知该车的所有权仍然属于车主所有。他人盗窃后抛弃的行为,不能阻断车主对该车拥有合法的所有权。 二是李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李某曾因犯盗窃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一个月内,又连续作案3起,窃得电动车后均悉数变卖。李某连续实施的盗窃行为表明,其主观上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找作案目标,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动机非常明显,并非其辩解的“拾得”。 三是李某的盗窃行为侵犯了车主的财产利益。王某虽然抛弃该车,但车主完全可以通过寻找等手段恢复合法占有。李某非法占有继而又销赃给他人的行为破坏了车主恢复合法占有的可能性,因此对李某的行为应当作否定性评价。 综上所述,李某盗走他人抛弃赃物的行为属于盗窃行为,因此按照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其行为整体而言属于“多次盗窃”,应当构成盗窃罪。
不到立案数额,不构成盗窃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3.8)(2013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1次会议、2013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1次会议通过)为依法惩治盗窃犯罪活动,保护公私财产,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盗窃公私财物价值1000元至3000元以上、3万元至10万元以上、30万元至50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在跨地区运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盗窃地点无法查证的,盗窃数额是否达到“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应当根据受理案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确定的有关数额标准认定。盗窃毒品等违禁品,应当按照盗窃罪处理的,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不构成侵占罪,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犯罪对象只限于三种财物:一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二是他人的遗忘物,遗忘物不等于遗失物,也不同于遗弃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建议报警解决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47人已浏览
198人已浏览
253人已浏览
21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