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起诉状是刑事自诉案件的自诉人或民事、行政案件的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的指控被告的书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应当递交起诉状。起诉状...
是怎样的?下面110ask.com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文头。一般写“民事起诉书”或“民事起诉状”。2、列明诉讼主体。原告和被告是基本的诉讼主体。有第三人的,还要列明第三人。自然人诉讼主体的,要按照“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职业,住址,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的顺序写明。其中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确实不清楚的可以写个大概年龄)住址、联系方式5项是必须有的。单位诉讼主体的,要写明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住址(住所地)联系方式,最好能附有其营业执照的复印件。3、诉讼请求。诉讼请求要用序号分开,每条按照“请求依法判令XXXXX;”的格式来写。另外,现在有的法院要求诉状还要列明案由。但案由不是必须有的部分。4、事实与理由。即先说明事实(比如受到侵害),再说明要求赔偿的理由(实体法的规定)和提起诉讼(程序法的规定)的理由。实践中为了简便,有些简单的案件也可以不详细列明理由,只写“依法应承担责任”、“依法起诉至贵院”即可。5、文尾。文尾要写清递交诉状的法院、具状人(原告)起诉时间。向人民法院递交的诉状中,必须有至少一份是由具状人亲笔签字(盖章、按手印)的原件。很多夫妻当初离婚的时候,干脆就没有涉及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只是单纯的想要先解除婚姻关系,但类似于当初离婚的时候明确表示自愿净身出户的,而且有离婚协议书为证,离婚后就不能对财产分割的问题另行起诉了。
首先写原被告基本情况,再写案由、诉讼请求:同居前财产归属、同居后财产分割等,后面写上事实与理由。结合实际情况和事实来写。 民事起诉状 原告:姓名,性别,年龄,住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 被告:姓名,性别,年龄,住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 诉讼请求:请求依法分割原被告同居期间共同财产。 事实与理由: 原告与被告均未婚,与*年*月*日相识,自*年*月*日起同居,同居期间没有生育孩子(如有生育孩子,要一并解决子女抚养问题)。现因感情不合,决定结束同居关系。同居期间有共同财产:1、 ,2、 ,。。。。。。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特诉至贵院,请求依法分割原被告同居期间共同财产。 此致 **县(区、市)人民法院 具状人:****(签名) 年 月 日 附:1、本起诉状副本一份 2、证据材料(证明共同财产的相关书证、证人证言等,此项也可在案件受理后继续提交,但起诉是都无证据可能立不了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一条明确规定:“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可见,如果当事人只是要求法院解除同居关系的“名分”,法院是不受理的,因为同居关系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关系。 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男女双方在同居中发生纠纷的往往是财产利益的分割以及所生子女的抚养等现实问题,这样的纠纷在本质上属于财产纠纷,法院应当受理。 财产的分割有关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因此有关的当事人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做出合理的方式,就可以合理的处置因此自己在处理的过程中就可以依据有关的规定进行准确的操作,但是实际的问题会出现一定的难度,因此自己要合理的规范。
原告:_______性别:_______出生年月:_______年___月____日职业:_______ 住址:_______市_______街_______号 原告:_______性别:_______出生年月:_______年___月____日职业:_______ 住址:_______市_______街_______号 诉讼请求: 请求依法分割原、被告共同财产______________总计______________元。 事实与理由 本案原、被告双方于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结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购买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感情不离婚,因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未分割该笔共同财产,现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请支持诉求。 此致 _______市_______区人民法院 起诉人: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离婚财产清单应包括下列内容: 1.夫妻共同财产的种类、特征和数量。 2.原物购买时的价格,如存在购买物品的发票,应一并提交给法院。 3.财务购买日期、接受他人赠与的物品的日期、继承财产的日期。在财产分割中,取得财产的日期对于确定其是婚前财产还是婚后财产起关键作用。 4.财产来源,即这些财产是怎样取得的。 5.财产存放地点,不动产要写明坐落地,物品要写明存放处,存款要写明账号、存于何处。 6.物品现在的使用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07人已浏览
1,666人已浏览
365人已浏览
17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