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提问

特色服务

法律大讲堂

用户中心

诉讼程序中债权转让的影响有哪些

2025-01-07
在我国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在诉讼程序中禁止债权转让。根据债权原则,债权人可以转让债权,但需要进行限制。然而,在诉讼程序中,债权转让会产生何种效果仍然存在争议。 根据现行法律、诉讼解释,诉讼程序中的债权转让不会产生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程序地位的效果。例如,《民事诉讼法》中甚至没有关于诉讼承担的任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4条规定:“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死亡,有继承人的,裁定中止诉讼。人民法院应及时通知继承人作为当事人承担诉讼,被继承人已经进行的诉讼行为对承担诉讼的继承人有效。”该条确立了只有死亡继承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诉讼承担的效果的规则。至于债权转让情形下应如何处理,法律、诉讼解释未予回答。 取得执行名义的债权人转让债权也不会产生受让人继受执行申请权或执行程序中原债权人地位的效果。根据《民事诉讼法》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从其二百一十六条到二百一十八条的规定来看,一般认为可以得出申请执行的主体限于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当事人的结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8条第(2)项的规定,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因此,债权转让的受让人被排除在申请执行人范围之外,在执行程序中其申请变更执行当事人也没有法律依据。实践中一般认为取得执行名义的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其受让人须提起债权转让确认之诉,取得胜诉判决后方可申请执行或申请变更执行程序中的债权人。当然,受让人也可与原债权人(即债权转让关系中的出让人)达成协议,由原债权人作为受让人的受托人参与执行程序。 根据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第三条的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处置已经涉及诉讼、执行或者破产等程序的不良债权时,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债权转让协议和转让或者受让人的申请,裁定变更诉讼或者执行主体。”这是一个例外,这个例外规则的确立有其特殊的现实和政策背景。最高人民法院在2020年的诉讼解释中特别强调:“本规定仅适用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有关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当初制定系列诉讼解释只是权宜之计,由于这些解释对既有的债权转让规则做了很大的修改和补充,因此是“非常谨慎的”,制定这些解释也是处在特定的政策背景下。

相关问答

赵丽、章法...等95位律师接受在线咨询

有问题 立即在线问律师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婚姻/债务/工伤/合同/刑事....最快3分钟内有回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看完还不明白?马上在线问一下吧!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网友热门关注

法师兄 专业问答 详情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