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遗赠扶养协议的有效性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遗赠人和扶养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协商一致,协议条款完备,权利义务明确、具...
法律对遗赠扶养协议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遗嘱中附加义务,如果继承人接受遗嘱,那么就必须履行遗嘱中的义务。如果不履行义务的,那么可以取消其接受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遗赠扶养协议是遗赠人与扶养人之间订立的,确定遗赠与扶养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无论是机打的还是手写的,只要双方签字就有效。
遗赠扶养协议须有遗赠人与扶养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方可成立。也就是说,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对遗赠的财产、扶养的条件及要求等内容充分协商,最后达成一致,协议才成立。它既然是双方民事行为,其订立就应依合同的订立程序,并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时,发生效力。
近年来,在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 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保障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法律作出一系列积极的调整,其中遗赠扶养协议是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遗赠扶养协议具有哪些作用?应当怎样起草呢? 遗赠扶养协议是什么? 《民法典》第1158条规定,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 按照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结合法条的规定,简单讲,老人在意志清楚的时候,可以选择亲属以外的自己信赖的个人或组织签订一份协议,约定由他们负责老人的生养死葬,待老人去世后,该个人或组织即可依据协议的规定接受老人留下的全部或部分遗产。 在现实生活中,人至暮年膝下无子,或者子女不愿管自己的情况比较常见,通过协议的方式让信赖的人来照顾自己,死后将财产遗赠给对方,不失为一种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 因此,遗赠扶养协议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遗产转移方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75人已浏览
143人已浏览
551人已浏览
18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