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主要是看车的动作,通过整个过程来判断,在同一车道行驶的后车到右车道,然后超过前车,最后回到原车道的过程,主要是看最后一个位置。在同一车道超车...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犯罪故...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工作职责、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说粗心大意、忽略、忘记、没想到等。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这种过失,就行为人的认识能力来说,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同时又怀着某种侥幸心理,轻信这种结果也许不会发生。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相对称,是指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并希望或放任其发生。行为人故意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犯罪阶段中犯意表示是指以口头、文字或其他方法将犯罪的故意表示出来。这一阶段只有犯罪思想,没有实行任何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中国刑法对犯罪思想不予追究,犯意表示人不负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25人已浏览
316人已浏览
597人已浏览
15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