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下面是完整的法院审判流程: 法院庭审过程大致是这几个程序: !开庭前的准备:各人进场,书记员点清当事人是否到其并宣布法庭纪律,然后法官们进场...
刑事案件从立案始,报案只是提供案件线索。公安接到报案后,经初步调查认为涉嫌犯罪,需要立案,展开侦查,收集证据和抓捕犯罪嫌疑人。期间,对犯罪嫌...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立案。当事人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立案。立案庭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通知当事人7日内交诉讼费,交费后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将裁定不予受理或者裁定驳回起诉。当事人不服,可以在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2、受理。如果当时提交起诉状受理后,法院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15日内进行答辩,法院会通知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申请,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开庭要提前3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提前3日进行公告。 3、开庭。开庭时,首先宣布开庭,接着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接着是法庭调查,在法庭调查中,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再接着进行举证质证: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举证质证完毕之后,开始法庭辩论,在法庭辩论中,各方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 4、宣判。首先是法庭调解,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协议解决纠纷达成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当事人履行调解书内容或申请执行。如果最后没有达成调节协议,则由合议庭合议做出裁判(宣判),双方同意判决后,当事人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如果双方不同意裁判的,可以提出上诉。 5、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提起诉讼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起诉人、自诉人是自然人的,应当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起诉人、自诉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能提供组织机构代码的,应当提供组织机构注销的说明;(二)委托起诉或者代为告诉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代为告诉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三)具体明确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与他人不同的姓名、姓名、住所等信息;(四)起诉书原件及与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当事人数量一致的复印件;(五)与申请有关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民事诉讼一审程序1。起诉,即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提交诉状。2、立案审查符合立案条件,通知当事人7日内支付诉讼费,交费后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裁定不予受理。裁定驳回起诉不服的,应当在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受理后,法院应当在5日内将起诉状复印件送达对方,对方应当在15日内答辩,并通知当事人交换证据。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3、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和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提前3天公布。4、开庭审理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法院调查: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5、判决。开庭后一段时间内,法院作出判决。在收到判决书后15日内,如果对判决结果不服,可以提起上诉。如果服刑,判决生效后,履行期满后,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举证质证:告知证人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出庭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双方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章的规定,我国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通常方法和手段有以下几种:法院执行程序流程一、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查询是指人民法院向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单位调查询问或审查追问有关被申请人存款情况的活动。冻结是指人民法院在进行诉讼保全或强制执行时,对被申请执行人在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单位的存款所采取的不准其提取或转移的一种强制措施。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60人已浏览
283人已浏览
200人已浏览
76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