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看当地的征收赔偿政策。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予以赔偿。征收耕地的赔偿花费包括土地赔偿费、安置补贴费以及地...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户可以享受国家种粮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购种补贴;种粮农业保险国家补贴75%的保险款。...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农村土地承包补贴政策包括 1、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2、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3、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征收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以上就是2018年最新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解读,希望对广大的农民群众有所帮助。总而言之,就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而且农村土地确权可以保障农民权益。
实际上,100亩土地只能是转包,不可能是村集体直接分配的承包地。 作为转包人,除非转包协议中约定可以拿到补偿,不然是没有权利领取补偿的。 依据依照我国《土地承包法》第三条的规定,我国农村土地承包主体是家庭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登记的只是家庭的土地承包代表人。 该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该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可见,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作为特殊民事权利进行处分,但承包人的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需符合一定的条件。对于转包行为,需要双方签订书面合同,并经发包方备案。 农村土地承包是指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 2017年10月17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农村征地补偿新政策。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由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组成。一、土地补偿费。土地征收的土地补偿费是如何计算的?土地补偿费一般是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到十倍。二、土地征收安置补助费。按要安置的农业人口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量按照被征收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每人平均占有耕地数量计算。每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贴标准是前三年耕地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三.青苗补偿标准。对于新播种的作物,按季产值的三分之一补偿费用。对生长期作物,最高按第一季度产值补偿。对粮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收获的,不予补偿。对多年生经济林木,应尽量移植,由用地单位支付移植费;如果不能移植,必须砍伐,由用地单位按实际价值进行补偿。对成品树木,由树主自行砍伐,不予补偿。四.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征地需要迁移铁路、公路、高压电线、通讯线、广播线等。,并根据具体情况与相关部门协商,编制投资概算,纳入初步设计概算审批。拆除农田水利设施等配套建筑物、井、人工鱼塘、养殖场、坟墓、厕所、猪圈等的补偿。,并参照相关标准支付迁移费或补偿费。用地单位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缴纳耕地占用税。要求农村征地补偿标准。1、征地补偿费用的具体标准和金额由市、县政府依法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规定。2、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确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标准):以当地统计部门批准的最基层单位年度统计报告和物价部门批准的单价为准。3、按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原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征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已于2013年3月26日删除。政府征收农民土地,应当有合法项目,按照法定程序给予被征收人合理补偿,先补偿,再征收。任何违反上述基本原则的征收行为都是违法的。被征收人可以拒绝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通过公开申请信息、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方式争取其合法权利。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472人已浏览
390人已浏览
3,074人已浏览
1,23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