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交通事故逃逸定性的方式: 1、当事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交通事故; 2、当事人逃避法律追究,实施了驾车或遗车逃离现场的行为; 3、发生...
交通事故逃逸定性的方式: 1、当事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交通事故; 2、当事人逃避法律追究,实施了驾车或遗车逃离现场的行为; 3、发生...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 (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一方当事人逃跑,现场变动,消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验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跑的当事人负全部责任。事件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协调通报,可以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调通报。交通事故逃跑的,在检查交通事故逃跑者和车辆后10天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事故逃生者和车辆尚未被检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要求发行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接受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书面申请后10天内可以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场所、受害者的状况和调查的事实,有证据证明受害者有过失,确定受害者的责任的证据证明受害者有过失,确定受害者没有责任。送达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5人已浏览
148人已浏览
173人已浏览
12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