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根据《刑法》中的规定,在犯罪的预备阶段、犯罪实施到犯罪既遂之前的阶段,其实都是可以发生犯罪中止的。而犯罪中止就分为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人自...
犯罪阶段一般包括犯意表示;犯罪预备;着手实行犯罪行为;犯罪既遂。这种犯罪阶段的划分,只有在直接故意犯罪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过失犯罪没有意义。...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构成犯罪预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犯罪分子主观上具有某种犯罪的目的; 2.犯罪分子为实施某种犯罪而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 3.犯罪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预备阶段的某一点上。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犯罪预备行为由于尚未着手实行犯罪,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因此《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事案件办理的具体流程阶段由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的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犯罪阶段一般包括犯意表示;犯罪预备;着手实行犯罪行为;犯罪既遂。这种犯罪阶段的划分,只有在直接故意犯罪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过失犯罪没有意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439人已浏览
1,634人已浏览
305人已浏览
26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