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1、肇事逃逸不属于故意杀人,肇事后逃逸是刑法的加重处罚情节,也就是说比不逃逸处罚的刑罚要严重,如果肇事者将被害人带离现场后抛弃在隐蔽地点造成...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构成逃逸。 2、《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车辆发生交通...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你所说的交通事故后更换驾驶员的行为(即行为人找人顶罪的行为)应该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性质十分恶劣、情节十分严重的违法行为,逃逸人会因其逃逸行为而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 (1)在事故责任认定上,因逃逸造成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由逃逸一方负事故全部责任; (2)在行政处理上,对逃逸的当事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吊销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3)在刑事责任上,因逃逸致使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死亡的,有可能会按照故意伤杀人或者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处理。 普通交通违法行为可能会因为肇事后逃逸而使行为的性质发生变化,从一般的违法行为转变为犯罪行为。例如,某人驾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人重伤,负事故主要责任,如果不逃逸就仅仅是普通的交通事故,如果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的,就会构成交通肇事罪,承担刑事责任。另外,顶罪的人也有可能触犯刑法,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分两种情况:1、按法律规定只要构成犯罪、就是终身禁驾,2、没达到犯罪标准的,还可以考。法律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扩展资料交通事故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处理方法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人,应尽快将其抓捕归案。因为交通肇事者为交通事故的最终赔偿责任,即使其投保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保险公司也仅在交强险的责任赔偿限额范围予以赔偿,超过部分仍有肇事致害人承担。抓捕肇事逃逸者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启动查缉预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交通事故现场痕迹、遗留物等线索,及时启动查缉预案,布置堵截和查缉。(2)发布协查通报或社会公告。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协查通报、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查、举报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侦破线索。发出协查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告时,应当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基本事实、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情况、特征及逃逸方向等有关情况。(3)部门间紧密合作。接到协查通报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布置堵截或者排查。发现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嫌疑车辆的,应当予以扣留,依法传唤交通肇事逃逸人或者与协查通报相符的嫌疑人,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前往办理移交。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逃逸后不需要分担责任,因为逃逸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有证据证明对方也有过错,可以减轻责任,此时需要划分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逃逸的,逃逸当事人应当承担全部责任。但有证据证明对方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破坏证据,承担全部责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2人已浏览
106人已浏览
170人已浏览
15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