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
肇事后逃逸行为不仅破坏了交通事故的现场,往往还使得在肇事中受伤的人员因得不到及时的救护以致伤重死亡,还会使本可以避免的损失因没有采取必要的措...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受害人或受损财物未做必要的抢救或处理或未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警,擅自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无法确定和追究的行为。如果行为者不知道事故的状况,开车继续行驶的话,行为者所谓的逃跑只不过是行为者的主、客观上正常行为的继续化,是交通事故罪的重要情况。交通事故逃脱量刑标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事故发生后逃脱或有其他特殊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逃脱使人死亡,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的具体应用法律几个问题的说明》第五条的规定(法释〔2000〕33号最高人民法院2000.11、15发表)因逃跑而死亡是指行为者在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而逃跑,受害者没有得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况。
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在司法实践中,对肇事后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和肇事后逃逸行为往往存在难以甄别的情况,而对这两种情形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区分,势必会影响定罪量刑。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者在明知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肇事现场,没有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帮助救护受伤人员,采取防止损失扩大的必要措施。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0人已浏览
141人已浏览
461人已浏览
21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