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第四十五条,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如何进行回避申请 申请回避的主体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民事诉讼法》第45条第1款对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时间和条件作出限制性规定,“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当事人的回避申请应当向审理本案的合议庭或者独任审判员提出。 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谁可能被申请回避? 审判人员(包括参与本案审理的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还有负责案件执行工作的执行员。 哪些情况可以申请回避? 当事人发现并有证据证实审判人员具有以下情形的,有权要求回避: 1、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 2、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的; 3、索取、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当事人及其受托人报销费用的; 4、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的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各项活动的; 5、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者其他物品,或者索取、接受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的。
回避制度是诉讼程序与判决结果公正的有力保障。根据《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及其解释的规定:回避可以分为指定回避、自行回避、申请回避。 申请回避是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当事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在遇到法律规定的四种情形时,应当自己向所在机关提出回避的申请。如果明知自己应当回避而不自行回避或者不知道、不认为自己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因而没有自行回避的,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被告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5人已浏览
318人已浏览
34人已浏览
2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