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第23条规定:公民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1、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2、因意外事故下...
失踪人口宣告死亡必须具备的条件:(1)公民离开其住所或最后居住地下落不明,杳无音信,不知生死。(2)公民离开其住所地或最后居住地下落不明的事...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死缓,是指对应当判处死刑,但又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在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刑2年执行,实行劳动改造,以观后效。对犯罪分子适用死缓,应当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犯罪分子的罪行应当判处死刑;其二,不是必须立即执行。
1、刑法第48条第1款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这就是我国刑法中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简称死缓,是死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死缓不是一个刑种,而是一个运用死刑的刑罚制度。死缓没有适用的独立性,所以刑罚体系中没有规定死缓。死缓只有在对罪犯判处死刑的前提下,才有适用的可能性,可见死刑是死缓的前提条件。凡是可以判处死刑的罪犯一般都可以适用死缓;没有规定死刑的犯罪,都不能适用死缓。死缓作为一种刑罚制度没有确定的结果,只有导致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即经过2年以后,或者改判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执行死刑。 2、死缓的适用条件。根据刑法第48条规定,适用死缓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罪该处死。这是适用死缓的前提条件,它表明适用死缓的对象和适用死刑的对象均是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如果罪行不应当判处死刑,就不存在适用死缓的问题。其二,不是必须立即执行。这是区分死刑缓期执行与死刑立即执行的原则界限,是适用死缓的本质条件。法律对这一条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主要靠审判机关判断。 3、死缓的执行场所。死缓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罪犯,根据监狱法第2条的规定,在监狱内执行刑罚。 4、死缓期满后的处理。对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犯罪分子,在死缓期满后,根据刑法第50条的规定,有三种处理办法:第一,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第二,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三,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5、死缓期间的计算。根据刑法第51条规定,死刑缓期执行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依法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关于减刑的条件,根据刑法第78条的规定,减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减刑的对象条件。减刑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被判处以上四种刑罚的犯罪分子,都可以成为减刑的对象。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减刑;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的,适用刑法第50条的专门规定。2.减刑的时间条件。减刑必须是在监狱服刑期间,对缓刑犯不适用减刑。3.减刑的实质条件。刑法上的减刑分为两种:一种是酌定减刑,即“可以”减刑;另一种是法定减刑,即“应当”减刑。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792人已浏览
814人已浏览
167人已浏览
17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