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这样认定开车撞人逃逸:主观上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事故车辆或者遗弃事故车辆逃离道路事故现场;客观上有逃离现场的行为,将被认定为事故...
被告人主动到案,并且在一审判决之前能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应认定为自首。“自动投案”一般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构成该情节加重犯,首先要求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只能作为定罪情节在确定其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加以考虑; 其次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
首先,开车行驶撞人,造成两人重伤,一人轻伤并且逃逸,且在逃逸中撞死一人,上述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其次,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法释〔2000〕33号最高人民法院2000.11.15发布)"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因此,本案中,肯定是需要负刑事责任的,对方也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对民事部分进行赔偿。 最后,建议委托律师进行代理,积极与当事人达成赔偿协议,并取得当事人谅解,争取在量刑方面能够得到从轻处罚。
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逃逸的,由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有证据证明对方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构成交通事故的,可以作为加重量刑情节,交通事故后逃跑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11人已浏览
104人已浏览
115人已浏览
12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