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三次,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下列情形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对【刑事责任年龄】作出了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出台的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对“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量刑标准予以明确。不满14周岁未成年犯罪量刑司法解释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司法解释明确,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69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我国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进行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在教唆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以及不满十四周岁的《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以外的危害行为的情况下,教唆不直接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不符合基本犯罪构成;与此同时,《刑法》总则对其没有任何规定,修正后的犯罪构成也无从谈起。对这类既非直接实施犯又非共犯的教唆者,应定性为间接正犯。间接正犯利用他人作为犯罪工具实现犯罪。未成年人没有独立意志,缺乏辨别能力。教唆下实施的危害行为是教唆行为的当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他实际上只是作为教唆者的犯罪工具;教唆者利用这种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生命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犯罪意图。完全符合间接正犯的特点,可以定性为间接正犯。如果教唆者主观上认为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而教唆他们,本质上是将他人视为犯罪的工具;在这种故意的控制下,足以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教唆行为应该是间接正犯。
《》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未成年和从犯都是刑法规定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法定量刑情节,但具体如何量刑,还要看涉及的具体、具体的案件情况最后由来判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0人已浏览
135人已浏览
103人已浏览
1,02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