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1、写恐吓...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2.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从字义上解释,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声誉。也就是说,一个公民、一个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你厂的录像中所被拍摄的影子象他,人们知道后,开始传播,在此过程中如果你没有捏造事实的话不构成名誉侵权。如果事实是视频所拍的一样,王宝强没有捏造事实,则构不成名誉侵权
1、散布谣言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对于不构成犯罪的散布谣言的行为,一般处最低五日、最高十日的拘留,并处最高五百元的罚款。如果散布谣言的行为构成犯罪,处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最低三年、最高七年有期徒刑。 2、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467人已浏览
346人已浏览
1,643人已浏览
16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