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提问

特色服务

法律大讲堂

用户中心

如何处理副职与正职产生分歧和矛盾

2022-02-25
当副职与正职产生分歧和矛盾时在工作中,由于正、副职的工作经验、社会阅历、性格特点的差异,观察问题和考虑问题的思路与角度有所不同,所以,副职与正职难免在工作上产生一些意见和分歧,这是客观存在的。笔者认为,作为副职要冷静理智,把握好四个关键:一、冷静对待,忍耐包容当你与正职产生意见上的分歧后,作为副职,必须冷静对待,忍耐宽容。不论正职的言语多么不通情达理、语气多么盛气凌人,也不管你有多么充足的理由,都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不能当面顶撞正职。因为帮助正职树立威信、维护正职的权威,是副职工作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副职的义务。当面顶撞正职,会让正职下不了台,降低正职的威信,其结果只会加大分歧,加剧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忍耐不等于放弃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也不是说要向错误低头,而是缓解矛盾和冲突。因为在产生分歧之时就争辩出谁对谁错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双方冷静下来之后,理顺思路,认真分析,合理推断,才能找出产生分歧的真正原因。副职应积极找出正职想法中的可取之处和双方共同点,即使是在最糟糕的关系下,两个人都可以会有共同点,先亮出共同点,再不断完善,就会求得两者共鸣。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是指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事物都有正反对立的关系,就如砂糖是甜的,精盐是咸的。它们是味道的两极,互为正反,如果想要使事物尝起来是甜的,只要加点糖就够了。然而事实上若再加上些盐,反而更能增强砂糖的甜度。如果副职和正职能承认各有差异的客观存在,彼此包容理解,互相学习欣赏,就能双赢多赢。二、逆向分析,换位思考有了分歧就不能消极躲避,而必须积极地面对。作为副职,首先,要闭门思过,将自己与正职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事情在大脑里回放几遍,平心静气、客观公正地分析产生分歧的主客观原因,为下一步主动与正职沟通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即使是正职错了,也要为正职多找几条开脱的理由,以免在沟通中再次发生争执。其次,由于副职与正职在工作中的地位、角色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副职仅仅从自身角度去分析,是很难发现产生分歧的真正原因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需要副职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正职和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如果经过反复斟酌,认为的确是正职错了,自己也应该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看看正职究竟是“对事”还是“对人”。如果是“对事”,即使在场的是别人,他的行为举止也会是一样的,由此便可断定正职不是有意识针对你的,分歧自然也就容易消除了。如果是“对人”,很明显是正职故意给你“脸色”看,那就更要冷静分析,是什么事情、什么原因造成如此“水火不相容”的现状,然后再想办法加以解决。换位思考的优势在于:一是容易缩短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内心沟通;二是容易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彼此之间产生的分歧;三是容易创造消除分歧的气氛,有利于找到消除分歧的办法,使正、副职之间的关系变得协调、融洽。三、及时沟通,消除芥蒂找出产生分歧的原因之后,就应积极寻找机会与正职沟通。等待正职主动放下架子来找你沟通,一般是不可取的;试图通过电话或书面请示、汇报工作以避开与正职直接接触,也是行不通的。主动与正职沟通,是对正职领导表示尊敬的一种重要形式。注重沟通,要从维护团结的愿望出发,以大局为重,对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方法,对小事不细究、不计较,谦和忍让,豁达大度,消除心理防线,减少矛盾和猜忌,做到“四多”,思想上多交流、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关心、能力上多看长处。“五讲”即讲政治、讲原则、讲支持、讲感情、讲谅解。副职在与正职就分歧意见进行沟通时,万万不可一张口就申明自己的“千正万确”,而应先作一番情真意挚的检讨。副职先就自己的错处作一番反省,既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技巧。这种“退避三舍”的沟通方式,表达了对正职的尊重,也增大了正职容纳自己意见的心理空间,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沟通效果。概括起来说,就是“先让一尺,再争九寸”,从而使正职乐意采纳自己意见中的合理成分。恰当的沟通方式,适当的沟通时机,宽松的环境和愉快的氛围,能使正职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达成思想上的共识,沟通的效果自然会非常好。实际上,正职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正职与副职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过程,副职必须学会沟通,掌握沟通的艺术。副职只有保持与正职的经常性沟通,才能把握正职的心理状态、工作方法,才能减少甚至避免与正职意见上的分歧。四、服从大局,低调实干“不谋全局者,不

相关问答

赵丽、章法...等95位律师接受在线咨询

有问题 立即在线问律师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婚姻/债务/工伤/合同/刑事....最快3分钟内有回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看完还不明白?马上在线问一下吧!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网友热门关注

法师兄 专业问答 详情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