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缓刑、假释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的监督管理,接受司法所工作人员、公安派出所民警的教...
刑法 第八十四条【假释犯应遵守的规定】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2、假释考验期,假释是对符合假释法定条件的犯罪分子附条件的提前释放,在刑期执行完毕之前对获得假释的罪犯制定一定期限的考察,这段期限就是假释考验期。刑法第83条规定的假释考验期:“被判有期徒刑的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被判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十年,假释考验期从假释之日起计算。”“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才可以适用假释。”可见,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肯定低于总刑期的二分之一;《刑法》第八十五条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办理假释手续很繁琐,需要到服刑人员原籍所属公安机关去办理。
假释考验期,是指法律规定的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社会上对其进行考察的期限。根据《刑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未执行的刑期;无期徒刑假释考试期限为十年。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假释考验期限。假释是我国教育改造犯罪分子,促进犯罪分子认罪服法的重要刑罚执行制度。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为他们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确实有认罪悔罪的表现,不会再危害社会。执行一段时间刑罚后,有一定条件提前释放的制度。当然,假释制度的实施也有一定严格的程序规定,适用假释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适用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和管制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因为刑期短或假释。二是适用假释的犯罪分子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受到处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已执行原判刑期的一半以上;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上已经执行了10年以上的刑期。因为只有在一定时期内实施刑罚,才能体现刑罚的严肃性,通过教育改造,犯罪分子不再危害社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8人已浏览
2,499人已浏览
147人已浏览
17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