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刑法第164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
如果行贿案件起诉到法院,法庭审判时受贿人不需要到庭,公诉人出示受贿人供述即可;检察机关讯问行贿人,一般是将行贿人作为类似于香港的污点证人,只...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刑法第164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三百九十条,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对侦破重大案件起关键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三百九十条之一,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或者向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行贿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第三百九十三条,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有关行贿罪的认定和处理情况,应当基于实际的证据来判罚,双方均不承认行贿的,并且没有证据证明行贿行为的,那么就需要释放当事人,具体情况下涉及到刑事犯罪的认定,只有存在相关证据,即使对方不承认也是可以定罪的。
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收入的金额和情节,根据刑法第383条的规定处罚,也就是贪污罪的处罚。索取贿赂的重大处罚。受贿金额大或有其他重大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留,处罚金。受贿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受贿金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处罚金或没收财产的金额特别巨大,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特别严重损失的,处罚无期徒刑或死刑,处罚没收财产。多次受贿未处理的,按累计受贿金额处罚。金额大、金额大等情况的认定:受贿金额为3万~20万,刑法第383条第1款规定的金额大,应依法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留,处罚金。受贿数额在1万~3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较重情节,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一)多次索贿的;(二)曾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受过党纪,行政处分的;(三)曾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追究的;(四)赃款赃物用于非法活动的;(五)拒不交待赃款赃物去向或者拒不配合追缴工作,致使无法追缴的;(六)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七)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的;(八)为他人谋取职务提拔,调整的。贪污或受贿数额在20-300万,应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受贿数额在10-20万之间,如有以上8种情况之一,应认定为刑法第383条第1款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依法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受贿金额在300万以上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金额特别巨大,依法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受贿金额在150万到300万之间,如有以上8种情况之一,应当认定为刑法第383条第1款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的情节,依法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可以判处死刑。符合以上情形,但具有自首,立功,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或者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等情节,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符合规定情况的,可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判处死刑缓刑两年,同时判处死刑缓刑两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或假释。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34人已浏览
114人已浏览
272人已浏览
19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