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 即证据只要能够基本倾向于证明案件事实即可,并不像刑事诉讼中那样,必须达到百分百的绝对真实确定...
民事诉讼中的诉讼费收取标准,给予案件类型的不同,那么《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规定的费用也不同。其中若是属于财产案件,则根据诉讼请求中的金额或者标...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刑事定罪的证明标准可以概括为:证据确实、充分。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用以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予以证明,没有证据证明的不能当作定案事实; 2、用来定罪量刑的证据都经过了法定程序查证属实,对于非法证据需要予以排除; 3、综合全案收集的证据,对于查明的案件事实已经排除合理怀疑,所有的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并且结论具有唯一性。
一个民事纠纷案件从立案到审结要经历起诉、开庭审理、合议庭合议、到最后的判决。在不同的诉讼阶段证明标准是不同的。在民事纠纷案件的起诉阶段,对一个案件是否得以受理的证明标准是资格的审查和证据是否充分,是否能保证案件审理的顺利进行,而对证据是否真实,是否具有证明力,能否证明案件事实并不做要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是指法律规定的公安司法人员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要求达到的程度。依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诉讼理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应当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对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我国刑事诉讼法作了明确规定。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第128条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可以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第129条规定,“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第141条规定,检察院决定起诉的案件,必须做到“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第162条规定,法院经过审理以后,对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这些规定说明在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中,必须做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要求,是办案人员运用证据的重要原则。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08人已浏览
319人已浏览
730人已浏览
18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