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刑法犯罪未遂中止对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的罪行轻。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
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后者重。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的不会被判刑,造成损害的会在法定刑基础上从轻、减轻判刑,犯罪未遂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判刑。
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罪可以在犯罪准备阶段、犯罪实施到犯罪成功前的阶段中止。犯罪中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另一种是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为中止犯罪。中止犯罪不造成损害的,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减轻处罚。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 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换言之,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中止行为本身属于刑法所鼓励的行为,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根据。 因此,犯罪中止存在于犯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19人已浏览
122人已浏览
116人已浏览
11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