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没有区别。 调解是我国一项法律原则,贯穿整个诉讼程序始终。 即从立案起法院即可组织调解,直到判决送达前仍可以调解。法院开庭后调解不成的才发判...
法院开庭时间,法院决定的。律师有权申请延期,但法院可以不允许的。 法院开庭的时间是通过法院传票通知当事人,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通常提前三天通...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般民事纠纷,现在都进行调解。不仅起诉前调解,起诉后开庭前调解,开庭后还可以调解。即使到执行阶段,也能进行执行和解。案件进入二审程序,进入再审程序,还可以调解。简单说,调解贯穿民事纠纷的始终。诉讼中间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调解协议一旦双方签字,并经法院依法确认,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效力。针对案件的难易程度和不同情况,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解:1、诉前调解。2、立案调解。立案调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及早介入,对案件进行调解,是对诉前调解的一种有效补充。3、庭前调解。庭前调解指在诉讼程序启动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组织纠纷当事人进行和解,并促使当事人达成合意从而解决纷争的诉讼活动。4、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5、社会化调解。6、开庭调解。开庭调解是指在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开庭审理的组成部分。7、庭后调解。庭后调解是指庭审结束后,判决下发前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
开庭后调解,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经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如果案件事实清楚的,审判长或审判员应当按照原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顺序询问当事人是否愿意进行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审限是六个月,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及时给对方送达,会很快开庭,调解是在整个诉讼过程中的,具体时间可以及时和法官沟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3人已浏览
17人已浏览
29人已浏览
48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