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以前发布的现仍有效的法律文件规定,“无资格驾驶的状态”包括以下七种状态:一是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二是机动...
1、追究双方的刑事责任,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轻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刑法》第二百三十...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我国刑法第234条第一款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第二款规定:“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从上述的规定可以看出,故意伤害致人轻伤和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量刑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却没有对故意伤害致多人轻伤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往往只按照轻伤的量刑档次判决,这就无法分清故意伤害致一人轻伤和故意伤害致多人轻伤的区别,影响刑罚的严肃性。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故意伤害致多人轻伤适用致人重伤的量刑档次。
从尽量减少殴打他人或者以其他方式伤害他人案件定性对伤情鉴定结论依赖的角度出发,取消了“轻微伤”的行为后果,这对于公安机关依法及时查处此类治安案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本条规定解决了殴打他人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伤害他人,其伤害后果显著轻微甚至无明显伤痕的行为处罚问题,如按1986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之规定,显著轻微的伤情如果达不到轻微伤下限,就无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因此,伤情鉴定就成为认定此类行为必不可少的证据。取消了“轻微伤”后果的规定,即意味着不再规定伤情的下限,对明显不构成轻微伤的殴打他人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在采集相关证人证言的情况下,无需伤害鉴定,即可依法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当然,对于伤情处于轻微伤上限与轻伤下限相对模糊的程度时,公安机关作出治安管理处罚仍需刑事技术鉴定部门出具的鉴定结论。其二,取消了“轻微伤”后果的规定,也可以有效地解决殴打他人案件处理中,因伤情鉴定时限较长,导致公安机关无法处罚侵害人,简单的治安案件无法及时结案等问题。
醉驾造成交通事故的处理: 1、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 一、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或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道路交通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事故的,在具体分析事故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基础上,对于构成交通肇事罪、应负事故主要或全部责任的肇事者,应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造成死亡一人或重伤三人以上的; 2、重伤一人以上,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 3、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的数额,起点在三万元至六万元之间的。 (二)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视为“情节特别恶劣”,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造成二人以上死亡; 2、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的数额,起点在六万元至十万元之间的。 (三)具有下列情节之一,并符合上述 (一)或 (二)的规定,按照 (一)或 (二)的规定从重处罚: 1、犯交通肇事罪,畏罪潜逃,或有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或隐瞒事故真相,嫁祸于人的; 2、酒后驾车的; 3、非司机驾驶机动车辆的; 4、驾驶无牌照车辆的; 5、明知机动车辆关键部件失灵仍然驾驶的; 6、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四)对犯交通肇事罪后自首的,可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 (五)单位主管负责人或车主强令本单位人员或所雇佣人员违章驾车造成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按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38人已浏览
130人已浏览
105人已浏览
12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