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提供所有你需要主张权利的证据,你老公借据、与他人同居的证据主张赔偿。如果无法协议离婚,对财产、房产、孩子抚养权和抚养费等有争议,应该及时起诉...
如你起诉后,被告地址不详或外出打工等原因致使开庭传票等法律文书无法送达,你的案件就不能够开庭。 民诉法规定,民事案件简易程序的三个月内审结,...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找不到被告,可公告送达所有法律文书,包括起诉状副本、开庭传票等。如果被告不出庭参加诉讼,法院可以缺席判决。2、《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以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应当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起,60日后视为送达。公告送达时,应在案卷中注明原因和经过。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或者未经法院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依照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公告栏和被送达人住所地张贴,也可以在报纸、信息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日期以最终张贴或者发布的日期为准。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按要求进行。公告期满,视为送达。人民法院在被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的,应当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张贴过程。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公告送达应当说明公告送达的原因;公告送达起诉状或者上诉状复印件的,应当说明起诉或者上诉要点、受送达人答辩期限和逾期不答辩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传票时,应当说明出庭时间、地点和逾期不出庭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判决书。裁定书应当说明裁判的主要内容。当事人有权上诉的,还应当说明上诉权、上诉期限和人民法院。
搜集证据,起诉解决。详谈电话或短信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在本院进行,也可以到案件发生地或者原审人民法院所在地进行。 第一百七十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 (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 详谈电话或短信联系。
找不到被告家庭地址,不影响案件的诉讼受理和审判,原告可申请法院启动程序送达程序,对原告已知的被告任一地址发送公文,若原告在限期内没有到庭应诉,法院通过调查取证的程序后,可做缺席判决。若涉及到经济纠纷,可申请财产保全,只要对方帐户有钱,就可以强制执行。在诉讼过程中,一些案件(尤其是民商案件)由于无法找到被告而予搁浅,导致长期无法结案,原告方的损失无法得到及时的补偿,甚至进一步扩大损失。这就要求作为当事人的原告方起诉时必须尽可能的提供被告详细准确的情况,包括准确地址、联系方式、基本情况等,以便法院将诉状及时送达并通知起到庭应诉。就此,最高人民法院于今年10月9日发布公告,对各级法院在受理民事案件中被告地址不明,无法送达的情况作出明确批复。全文如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据原告起诉时提供的被告住址无法送达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已于2004年10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28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2月2日起施行。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据原告起诉时提供的被告住址无法送达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200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28次会议通过)法释〔2004〕17号近来,一些高级人民法院就人民法院依据民事案件的原告起诉时提供的被告住址无法送达应如何处理问题请示我院。为了正确适用法律,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批复如下:人民法院依据原告起诉时所提供的被告住址无法直接送达或者留置送达,应当要求原告补充材料。原告因客观原因不能补充或者依据原告补充的材料仍不能确定被告住址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向被告公告送达诉讼文书。人民法院不得仅以原告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被告住址为由裁定驳回起诉或者裁定终结诉讼。因有关部门不准许当事人自行查询其他当事人的住址信息,原告向人民法院申请查询的,人民法院应当依原告的申请予以查询。可见,原告在起诉过程中提供详细准确的被告资料对于法院及时送达,通知应诉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原告提供的信息不确切,人民法院不得仅以原告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被告住址为由裁定驳回起诉或者裁定终结诉讼。而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如公告送达等)予以送达,同时如果原告因客观情况无法提供被告信息的,法院可依申请予以查询。这样就充分保障了原告的利益,避免被告逃避责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97人已浏览
102人已浏览
131人已浏览
17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