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刑事拘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拘留的对象是现行犯或者是重大嫌疑分子。现行犯是指正在实施犯罪的人,重大嫌疑分子是指有证据证明具有重大犯罪...
《刑事诉讼法》第80条:采用列举的方式,规定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公安机关可以先行拘留: (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公安机关执行拘留必须出示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拘留证(持证); 2、执行拘留的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3、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24小时; 4、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24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5、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6、公安机关在异地执行拘留的时候,应当通知被拘留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被拘留人所在地公安机关应当予以配合。检察院拘留犯罪嫌疑人必须由检察长决定,送达公安机关执行,必要时人民检察院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执行。三、拘留的期限(刑诉法89条)(一)拘留期限的计算方法拘留的时间=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时间+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时间。(二)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时间 1、公安机关拘留犯罪嫌疑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2、案情重大复杂的,可以延长1至4日; 3、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到30日。检察院必须在7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上述3种情况是说,公安机关在拘留后的第3天或者第7天或者第30天,必须提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三)犯罪嫌疑人被拘留的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期限在犯罪嫌疑人被拘留的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最长期限是7天。(四)计算 1、一般情况下,拘留的最长时间是10天(3+7); 2、特殊情况下是14天(3+4+7); 3、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是37天(30+7)。检察院不适用第三种拘留期限,即检察院以拘留这种强制措施羁押犯罪嫌疑人的,一般是14天,最长时间是17天(刑诉法第165条)
拘留是对犯罪分子短期剥夺人身自由,并由公安机关实施就近关押改造的处罚方法。拘役的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拘役期限。依照刑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拘役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依照刑法第六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得超过一年。二、执行拘役。依照刑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留的罪犯每月可以回家一天到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情支付报酬。这里所说的就近执行,是指由犯罪分子所在地县、市或市辖区公安机关设立的拘役所执行。没有设立拘役所的,可以在公安机关看守所执行。(3)拘役刑期的计算和折扣。根据刑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拘役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拘留的,拘留一日折扣刑期一日。拘留是对犯罪分子短期剥夺人身自由,并由公安机关实施就近关押改造的处罚方法。拘留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五种主刑之一,是管制与有期徒刑之间的一种较轻的处罚。上述就是拘役的执行程序。
首先要区分是行政拘留还是刑事拘留。如果情节轻微只是行政拘留,那么在拘留期满后就会释放。行政拘留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通常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但不构成犯罪,而警告、罚款处罚不足以惩戒的情况。因此法律对它的设定及实施条件和程序均有严格的规定。行政拘留裁决权属于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期限一般为10日以内,较重的不超过15日。如果情节较为严重,就是立案侦查后的刑事拘留。刑事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1日至4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刑事拘留结束意味着公安机关已经将案件侦查完毕,犯罪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可以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那么下一步就是法院的宣判,最后是刑罚的执行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816人已浏览
211人已浏览
147人已浏览
10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