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违反特定款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
一、如何认定挪用特定款物罪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关于特定款物专门使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本罪侵犯的对象,只能是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根据刑法分则各种犯罪构成的具体规定和刑法的一般理论,犯罪的既遂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行为犯。是指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即已构成既遂的犯罪。 2结果犯。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发生了法定的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 3结果加重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导致了基本犯罪构成结果以外的严重结果的犯罪。 4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特别危险状态而构成既遂的犯罪。
犯罪构成。(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关于特定款物专门使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我国在政府财政开支中特设民政事业费项目,包括救灾、救灾、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金,帮助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解决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这对于稳定群众生活和恢复再生产能力,将困难和灾害限制在最小限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上述特定货款决不允许任意挪用,必须特别使用特殊货款。这是我国重要的财经管理制度。侵犯本罪的对象,包括国家用于救济、危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的特定金钱,以上用途的国家预算安排的民政事业费,以及临时筹措的救济、危险、防汛等金钱,以及国家捐赠的救济、救济金钱。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救灾金应重点用于灾害严重地区自力克服生活困难的灾害者,不得平均分配和发行。危险、防汛金用于购买危险、防汛物资、通信器材、设备等相关费用。优惠金主要用于烈属、军属、残疾军人等赔偿金、生活补助、疗养、配置等。救济款主要用于农村中由集体供给,补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救济;城镇居民中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和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人的贫困户的生活救济;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散居归侨,外侨以及其他人员的生活困难救济等。为了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方面的需要,国家临时调拨,募捐或者用上述专款购置的食品,被服,药品,器材设备以及其他物资,也属于作为本罪对象的特定专用物资。特定的钱不能作为他使用,也不能混用。挪用其他款物,即使是专用款物,如教育经费,也不能构成本罪。(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挪用一般是指擅自挪用专用金,例如经济开发项目、炒房地产、购买轿车等违反专用金的行为,这种他不包括放入个人腰包的行为,国家职员利用职务简单地将上述7种专用金归个人使用的,挪用公款罪应受到重罚。因此,这里挪用救灾、危险、防汛、优扰、扶贫、移民、救济工作金钱罪的挪用,只能擅自将上述特定金钱挪用为其他公共行为。挪用的对象必须是救灾、危险、防汛、优扰、扶贫、移民、救济工作等7个项目,挪用其他项目不能构成本罪。1962年3月原内务部、财政部共同颁布的《抚恤、救济事业费管理使用方法》规定,特定金钱不得挪用给他。1984年7月6日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民政事业费用管理办法》重新规定了救灾、救济、优抚等费用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预算管理埋入、财务管理、财务监督等。对特定款物的使用,发放,必硕严格按照该管理办法进行,否则,挪用上述特定款物的,可能构成本罪。构成本罪,只能是将特定款物挪用于其他公共用途,如修建楼,堂,馆,所;给本单位购买高级轿车,空调器等高档商品;开办劳动服务公司等。如果行为人为了个人使用而挪用特定款物,不构成本罪。挪用救灾、危险、防汛、扶贫、移民、救济金属于个人使用的,以挪用公款罪受到重罚。达到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才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之所以不仅要求情节严重,还要求有重大损害的结果才追究刑事责任,是由于本罪的挪用行为与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盗窃罪,诈骗罪中获取财物行为的性质毕竟不同。挪用特定金额造成抗洪、抗旱、抗震、防汛等工作重大困难和损失的,挪用特定金额较大,直接侵害大众生活利益,妨碍生产自助的,直接扩大灾害的,挪用特定金额造成大众逃亡、疾病、死亡等(三)主要部件。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对存放、特定货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进行分配和使用。(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也就是说,知道国家救灾、危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金故意挪用,过失不能构成本罪。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违反特定款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1、“情节严重”与“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两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仅“情节严重”但未造成童大损害,或仅造成重大损失,但并非“情节严重”,都不能认定为犯罪。 造成“重大损害”一般是指严重影响当时当地的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工作,直接导致民政对象的人身伤亡、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牲畜伤亡,以及直接导致大面积粮田病虫害现象,救灾抢险工作不能及时进行而引发的其他自接物质损失。 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具有以下情节:(1)挪用的抚恤事业费系残废抚恤费、烈军属生活补助费。(2)挪用的救济费系孤老残幼社会救济费、无生活来源的散居归侨、外侨及其他人员的生活困难补助费、儿童福利院经费。(3)挪用的救灾款是自然灾害救灾款。(4)挪用的救灾物资,系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生活必需品。(5)挪用的款物数额巨大的。(6)多次挪用屡教不改的。(7)挪用特定款物用于挥霍浪费和高消费性开支的。(8)挪用外援款物的等。 2、救灾扶贫周转金的性质问题。救灾扶贫周转金又称救灾基金,是指救灾款有偿使用回收本金及其增值部分的资金和其他渠道的社会资金,由各级民政部门掌握并周转使用。在非灾年,救灾扶贫基金常被用来当作一般的生产资金周转,鉴于救灾扶贫基金是基于国家拨给的救灾款实行有偿使用而来的,或以救灾为各项吸引筹集社会资金而形成的,可以视为一种常备的救灾资金,作为救灾特款,专款专用,不得挪用。挪用救灾扶贫基金构成犯罪的,可以挪用特定款物罪论处。 3、“双扶经济实体”中的款物性质问题。“双扶经济实体”即救灾扶贫经济实体,带有福利性质,是民政部门组织的、为灾区群众从事自救性劳务活动,增加收入,增强抗灾自救能力,为贫困地区扶贫经济活动服务的经济组织的统称。“双扶经济实体”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救灾扶贫周转金和当年救灾款的有偿使用部分,而且这些实体的上缴利润纳人救灾扶贫周转金,周转扶贫滚动使用,所以这类实体中的公共财产实际上是救灾款物的转化形式。对挪用“双扶经济实体”中的款物行为,以认定为挪用特定款物行为论处为妥。 4、民政事业费相互之间的调剂问题。民政工作中,不但存在救灾费、救济费、抚恤费相互之间替代调剂的情况,而且存在着国家特定款项与其他民政事业调剂使用的现象。这种调剂是否属于挪用性质,回答是肯定的。不但不能拿救灾、救济、抚恤款等特定款物去冲抵其他民政事业开支,而且也不能在特定款物之间随意进行调剂。上述调剂行为本质上都属于挪用行为,违反了国家关于上述款项“专款专用”的规定。但鉴于这种调剂行为是在民政事业费内部进行的调剂行为,具体情况较为复杂,对这些行为不以犯罪论处为妥。 5、境外救灾捐赠资金物资使用中的挪用问题。自1980年起,我国对国际救灾援助政策发生变化,欢迎并接受国际社会向我灾区提供人道性质的援助。境外捐赠的救灾款物,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办理了何种接受手续,都属于国家所有的救灾特定款物,不得挪用。其用途由国家规定。来不及等待上级主管部门答复的,也应将款物按国内拨款的救灾款物使用范围使用。按照1991年10月15日民政部《关于安排使用境外捐赠资金存关事宜的通知》规定:如果境外捐赠资金已有明确意向,而这些资金使用意向与我国有关部门规定的资金用途不符时,可以与捐赠方协商解决。如捐赠方坚持某一使用意向,也可以允许。如一些外援捐赠后,执意要将其捐赠的款物用于某一特定项目,如修某段公路,建某所学校,在何地区设所医院等。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方面协商后同意捐赠者的意愿,则其意愿成为法定特定用途,擅自改变上述特定用途,将受捐赠的款物挪为他用,是非法的挪用行为。但对境外捐赠的救灾资金,如果捐赠方无明确意向或其意向与我国有关部门关于救灾款物的使用规定相符合,行为人擅自改变救灾款的救灾扶贫用途,则其行为是挪用特定款物违法行为。 6、关于长效、大件救灾物资的挪用问题。接受捐赠的各类汽车,无论何种车辆,灾情处理阶段过后,都可以归口当地民政部门作为工作车辆,用于非救灾用途的其他民政事业,不存在挪用问题,对于电动机、发电机等机电设备类,以及水上交通工具、排水设备等长效救灾物资,按照民政部《关于救灾物资接收、分发、使用、管理的规定》:“救灾物资应及时收回,暂以地(市)为单位,登记造册,妥善保管,做好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的准备。”如果将这类物资不按规定回收,不作为救灾储备物资,而是改作其它公共用途,其性质属于挪用,但鉴于其行为特点,不宜作为挪用犯罪处理。 7、关于救灾保险资金和农村救灾保险超付资金的挪用问题。民政部门从1988年起,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了救灾合作保险试点。救灾合作保险是救灾工作的一项根本改革,以改国家独资救灾为社会集资救灾。按照救灾合作保险的性质和特点,保险金作为救灾资余的一部分,无灾年作为储备资金,并以轻灾年补重灾年,但救灾保险本质上仍属于社会保险的一部分。挪用救灾保险金的行为不宜以挪用特定款物行为处理,可以挪用公款行为对待。农村救灾保险超付资金带有保险金的性质,中央从当年救灾预算中确定一定的额度,作为超付公专项资金,省级从当年救灾款中提取,建立超付专项资金,超付资金事实上已成为国家救灾资金的一部分。超付资金要按照规定专款专用,专户存储,专帐管理。根据农村救灾保险超付资金的特点,应将其视为救灾特定款项。挪用农村救灾保险超付资金,情节严重,造成损失重大的,应以挪用特定款物罪论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9人已浏览
152人已浏览
877人已浏览
12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