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犯罪预备包括一下,根据我国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或者制造条件的行为。根据这一规定,犯罪预备行为可以分为两...
犯罪预备的成立条件包含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和行为人已经为实施犯罪进行了准备活动,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构成犯罪预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犯罪分子主观上具有某种犯罪的目的; 2.犯罪分子为实施某种犯罪而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 3.犯罪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预备阶段的某一点上。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犯罪预备行为由于尚未着手实行犯罪,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因此《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照刑法的规定,犯罪预备需受到惩罚。这似乎和最新的刑法理论矛盾。一个行为要被评价为犯罪,首先要客观违法。即,此行为,从纯客观上看,要产生实害或有危害法益的危险。典型例子“在深山老林中,举枪打稻草人(主观上,以为稻草人是自己的仇人)。或是,把白糖放进别人的杯子里面(主观上,以为白糖是砒霜)”因为,不看动机,从纯客观上看,以上两行为,都无损害法益的危险,而不被评价为犯罪,那么,很多犯罪预备行为,如准备犯罪工具。不看主观,从纯客观上看,对法益的威胁,也绝对不会超过以上两例。如,为杀人,而在家磨刀的行为,如果不看动机,仅仅是,在家磨刀的行为,与为杀猪,在家磨刀的行为没有不同。如果不知道其动机,没有人会认为此行为,威胁任意法益。所以,此行为,从客观上看,不会威胁任意法益。所以,此行为不能受到刑法的惩戒。
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行为人在此阶段上,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预备行为是为侵害某种客体制造条件,并希望以此保证犯罪的既遂;客观方面表现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既可以是作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形式。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37人已浏览
299人已浏览
157人已浏览
38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