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分为两大类:(一)限制性竞争行为。具体包括以下4小类: 1.强制性交易行为; 2.行政强制经营行为; ...
什么是反不正当竞争 形式意义上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或类似名称命名的成文法律,除了德国的立法之外。其他的如希腊1913年...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分为两大类:(一)限制性竞争行为。具体包括以下4小类: 1.强制性交易行为; 2.行政强制经营行为; 3.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 4.招标投标中的串通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具体包括以下7小类:1.混淆行为;2.商业贿赂行为;3.虚假宣传行为;4.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5.低价倾销行为; 6.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7.诋毁商誉行为。在以上共11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中,每一类都有各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行为要件、结果要件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非常大。它是宏观经济活动中限制市场恶意竞争的有效法律。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条立法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旨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详细来说《反不正当竞争法》作用为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创设和完善竞争环境,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以及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06人已浏览
821人已浏览
356人已浏览
24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