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罪与非罪行为人偷税数额要达到一定比例和数额或者具备法定情节,才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201条规定,偷税数额占应缴纳税数额的10%以上并且偷...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在我们国家,如果我们有收入,就需要缴纳相关税金,购物时也要缴纳税金,但是很多税金我们看不清楚,市民个人会成为逃税罪吗?行为者的逃税金额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和金额,或者具备法定情节才能构成犯罪。《刑法》第201条规定,逃税金额占纳税金额的10%以上,逃税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或者因逃税被税务机关处以二次行政处罚逃税的,构成犯罪。多次犯逃税行为,未处理的,按累计金额计算。另外,《刑法》规定的逃税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纳税人和扣除义务人才可以构成(税务人员除了作为这种犯罪的共犯)。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一般对公司处罚金没有异议,但逃税罪的特殊性主要涉及公司财务处理问题,特别是企业法人代表和财务人员责任分类问题。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公司犯罪的,对公司处以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刑罚。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对单位犯罪,原则上实行双罚制,即同时处罚犯罪的单位和该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但是,如果刑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特别刑法)另有规定不采取双罚制而采取单罚制的,则属于例外情况。这是因为,单位犯罪的情况具有复杂性,其社会危害程度差别很大,一律采取双罚制的原则并不能准确全面地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对单位犯罪起到足以警戒的作用。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68人已浏览
209人已浏览
158人已浏览
26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