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不能随便建,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 2、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
具体规定于《农村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申请宅基地首先由村民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房屋盖好之后,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农村房屋拆迁...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给你这些材料,你可以自己分辨一下 1、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及申报材料 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宅基地的,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 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报经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审核后,逐级上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向村民小组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张榜公布。 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时应分原地翻建和异地新建两种情况分别报送相关材料。 2、属于原地翻建的,应报送: (1)户口簿复印件(与原件核对); (2)原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 (3)村民翻建住宅用地审报表; 3、属于易地新建的,应报送: (1)户口簿复印件(与原件核对); (2)原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外地迁入户,须提供原籍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无宅基地证明;多子女户,有子女到婚龄,确需分居另行建房的,需提供双方签定的分户协议;集体拆迁的,须提供拆迁部门出具的拆迁证明。 对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由村委会、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市国土资源局逐级审核,批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逐宗落实到户。 (二)农村宅基地申请条件审查及处理 1、农村宅基地申请条件审查 在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对农村宅基地申请人进行条件审查时,其审查内容为: (1)农村宅基地申请人是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2)是否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①因实施村镇建设规划或建设用地拆迁,需重新安排宅基地的; ②原房屋破旧,宅基地面积偏小,需重新翻建、扩建的; ③多子女家庭,有子女已达婚龄,确需分居另行建房的; ④经批准,户口由外地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而又无住房的。 (3)申请面积是否符合当地宅基地审批标准。 不予受理的情况 对于以下情况农村宅基地的申请,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不予受理: (1)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的; (2)出租、出售房屋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宅基地的; (3)宅基地面积虽低于规定标准,但实际住房长期空置的; (4)户口虽已迁入,但并不住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履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等义务的; (5)户口虽然批准迁入,但原籍住房无土地、房产部门批准转让及宅基地无退交集体重新安排等合法证明的; (6)户口已迁出,且不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不履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等义务的; (7)原住房长期空置,无人居住的。 (三)宅基地管理 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做到“三到场”。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位置和要求使用土地。
对于农村宅基地住房,如果满足所有人属于同一村集体的成员且户口在同一村,则可以转让。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根据《民法典》第二百一十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第二百四十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1.农村新建、扩建或改建房,每户宅基地的标准面积为80-120平方米,各村委会应根据村庄规划和本村的实际用地情况统一确定本村的宅基地面积标准。 2.农村独立住宅不得超过三层,每户建筑总面积不得超过360平方米; 联排住宅不得超过四层,每户建筑总面积不得超过450平方米。各村应根据本村的风俗、民情研究确定固定的一种住宅建筑方案,形成统一风格,采用坡屋顶建筑形式。 3.农村建房应满足如下的退缩要求: (一)退缩水库边≥50米;退缩河涌、池塘边≥20米; (二)退缩村道边线≥30米,退缩乡(街)道边线≥50米;退缩县道边线≥100米;退缩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边线≥200米。 (三)同时应满足《增城市建筑物退让规划管理规定》和其它城乡规划的要求。 (四)房屋之间的前后距离不小于10米,房屋之间的左右横向间距不小于4.5米,房屋只允许在屋前外挑,阳台挑出不超过1.5米。 4.农村村民有如下情形之一的,不得翻建、扩建原旧住宅。 (一)已取得新的住宅建设用地的; (二)原旧住宅不符合村庄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相关退缩规定的; (三)原旧住宅属文物保护单位或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确定的保留风貌建筑的; (四)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内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493人已浏览
452人已浏览
146人已浏览
1,04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