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而过失犯罪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
不同的犯罪不构成共犯。共犯存在的前提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犯罪是一种犯罪。不同的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自然也不会有共同...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故意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重于同类型过失犯罪的。各国刑法多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处罚过失犯罪为例外”;过失犯罪的种类在立法上大大少于故意犯罪,且其法定刑明显轻于同类型故意犯罪。但我国刑法中的故意与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滥用职权犯罪和玩忽职守犯罪等少数犯罪的法定刑却是相同的,有必要予以区别、修正,以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刑法的统一性。
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即构成教唆犯。教唆犯和被教唆犯罪的人形成共犯关系,因此,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应当是具有民事行为和民事责任能力的人,教唆不满十四周岁或者有精神病的人,不构成共犯关系,只对教唆人单独定罪量刑。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过失杀人罪构成要件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为;客观上必须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主体; 4、主观上的表现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68人已浏览
160人已浏览
277人已浏览
11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