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很容易回答法院婚姻诉前调解流程,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
1、法院调解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庭前调解,就是在开庭前法院组织调解,如离婚案件、人身损害案件必须有庭前调解形式。一种是庭后调解,即在开庭后再...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起诉前调解。诉前调解,顾名思义就是起诉前的调解。具体而言,就是当你下定决定走进法院起诉离婚时,法院并不立案,而是给你开一个收取材料的单子给你,在45天内通知你能否成功立案,他会先和被告联系,确认被告的身份和地址后,通知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调解下进行调解。 (二)庭前调解。庭前调解是指在立案成功后,正式开庭审理前调解。
调解是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会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进行调解安排,可以在多个阶段组织调解,比如诉前调解、庭前调解、诉中调解、判决前调解等。正常程序是,法院通知案件双方当事人前往法院调解,期间法院可能会组织一次调解,也可能会组织多次调解。对于第一次的案件,如果被告坚决不同意,原告也无证据证明被告存在“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因感情不和满二年”等法定情形的,法院一般会着重于进行调解工作。但离婚案件的调解也必须坚持自愿和合法的原则、避免久拖不决,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如果调解和好,因离婚案件的特殊性,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原告撤诉即可;如果经调解双方自愿离婚,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离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等同于民政局的。
与诉讼外的调解相比较,法院调解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1.法院调解发生在诉讼过程中。因此,当事人在此过程人所进行的行为,属诉讼行为,对当事人产生诉讼上的约束力;诉讼外的调解发生在诉讼之外,当事人的行为无诉讼上的意义。 法院调解 法院调解 2.法院调解是在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的。人民法院进行该活动,依据的是其审判职权,所进行的活动属于审判活动,具有审判上的意义,具有司法的性质;后者的主持者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委员、行政机关的官员、仲裁机构的仲裁员,所进行的活动不具有审判性,不具有司法的性质。 应当注意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调解规定》),在诉讼中经各方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托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或者与案件有一定联系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和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社会经验、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的个人对案件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确认。 3.法院调解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原则和程序。在我国,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调解要遵循当事人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应当在事实清楚、责任分明的基础上进行,法院组织调解还需要有一定的程序;诉讼外的调解虽然也要求要当事人自愿和合法,但这对它们而言不是法律规定的原则,在查清事实和分清责任的问题上也不像法院调解那样严格,在程序上,诉讼外调解也不如法院调解规范。 4.法院调解如果成功,其所形成的调解协议或调解书生效后与生效的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法院调解不成法院调解不成法院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并签收了送达的调解书的,诉讼结束;具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具有执行力。诉讼外的调解,除仲裁机构制作的调解书对当事人有拘束力外,其他机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而形成的调解书,均无拘束力,而只有一定的见证力,当事人反悔的,可以就该争议问题向人民法院起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460人已浏览
803人已浏览
10,865人已浏览
2,18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