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欠款人逃跑涉及到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与诈骗罪之间的区别。区别民事借贷纠纷和诈骗犯罪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于行为人获取的款项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借钱不还跑路的只是合同纠纷,属于民事纠纷的类型,一般是不会构成诈骗的。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在民间借贷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诈、欺诈等手段骗取借款的,可以认定为欺诈,如例行贷款、借款欺诈等。根据《关于办理例行贷款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在实施例行贷款过程中,没有采取明显的暴力或威胁手段,其行为特征总体上表现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被害人财物的,一般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在实施例行贷款过程中,各种手段并用,构成诈骗、敲诈勒索、非法拘禁、虚假诉讼、寻衅滋事、强迫交易、抢劫、绑架等犯罪的,应当根据具体案件事实区分不同情况,依照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数罪并罚或者择一重处。
1犯诈骗罪的,分别按以下幅度处罚: (1)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刑,并处罚金;(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上述“数额较大”,是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数额巨大”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数额特别巨大”,是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 “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是指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犯罪活动的;(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2本罪有一从重处罚情节,即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假借研制、生产或者销售用于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用品的名义,诈骗公私财物构成本罪的,从重处罚。
借款人因管理不善或者其他原因亏损负债,为了逃避债务而外出,仍然是财产债务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公私财产的,构成诈骗罪。 根据有关规定,金额较大一般是指骗取金额超过3000元。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4人已浏览
197人已浏览
144人已浏览
13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