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
发生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后,如果能积极对被害人进行赔偿,取得谅解,争取缓刑的机会较大。对于不能达成协议的,法院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判决,如果...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事故受害方的谅解书只是一种理解、认同、宽容的意合表示。交通肇事刑事谅解书,是刑事案件的受害人与嫌疑人或其家属之间,就刑事案件的结果达成和解,而由被害人一方所出具的法律性质的书面文件。谅解书一般在提起公诉至法庭质证环节完成,其在刑法上有着酌定减轻,从轻的效力。 刑事谅解书属于法律中的酌定情节,可以起到减轻肇事人负担,弥补受害人损失,促进社会稳定的效果。肇事责任人怀有忏悔之意,尽力挽回或补偿受害人的个人和家庭损失,求得受害人一方的书面谅解,如果受害人接受歉意,放弃更多诉讼请求,那么法官就肇事人的量刑,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轻处罚,同样达到刑罚的意义和效果,受害人及家属的情绪也会得到平息。
缓刑是对判处三年以下、拘役的犯罪分子,犯罪后具有悔改表现,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而不予以关押的刑罚适用方法。交通肇事案件的被告人主观上出于过失犯罪,一般罪过小,可以考虑尽量多的适用缓刑。但对交通肇事案件适用缓刑应当考虑几个方面。 (一)、首先,交通肇事案件的被告人主观上出于过失,但过失程度不同,罪过轻重有别,应对罪过轻、较轻的人适用缓刑,罪过重、较重的不宜适用缓刑。 (二)、肇事的被告人除罪过小、罪过较小,还应当具有悔罪表现。 结合交通肇事案件的特征,是否具有悔罪表现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肇事后是否主动报警、积极施救、保护现场、将损失限制在最小。根据有关交通法规,驾驶员在发生事故后,对伤者施救、主动报警、保护现场、配合有关机关处理事故是他们的义务,从法学角度讲,这种义务是驾驶员先行行为即肇事行为产生的。违反这些义务,应加重其责任。尽了上述义务,是“悔罪表现”的体现; 2、肇事的驾驶员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向事故处理部门陈述肇事的具体情况、原因,不推卸责任,不违心规避法律。做到这一点,是被告人认罪、悔罪的表现,否则不能认为是悔罪。
如果驾驶员已构成了交通肇事罪,即使受害人谅解了,也会被判刑,因为驾驶员危害的是公共安全,触犯了国家法律,检察院会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受害人谅解了,可以作为法院的量刑情节,但并不能因此免除刑事处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59人已浏览
181人已浏览
100人已浏览
63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