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怎样认定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主观方面是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和责任追究。 客观上,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法院《解释》规定的在五种情况下逃逸的行为。这样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加重情节规定的。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之前的行为不违反交通管理法规,或者有交通违规行为但与结果无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只承担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造成的结果不符合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标准,或者在事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情况下只造成一人重伤,但不具备酒后驾驶、无证驾驶、无证驾驶《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即使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当事人驾车驶离交通事故现场,有证据证明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不属于肇事逃逸人如果不能证明,;对方报警,交警会认定当事肇事逃逸。 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 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以下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的。 以下6种情况不属于肇事逃逸 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 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如下(一)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也包括非交通运输人员。也就是说,不论任何人,只要其行为符合《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主客观要件——本人达到法定年龄(已满16周岁以上)、有责任能力者,就构成本罪。即使行为人是无照驾驶者,或者是偷开他人机动车辆的过程中肇事的,等等,均不影响本罪的构成。有无驾驶资格不影响本罪的成立,无驾驶资格满足此罪条件的,可能作为从重情节。如果是单位的领导、车辆的承包人等司机的上级主管人员,强令司机违章驾驶、强行超车,结果造成严重后果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直接驾驶机动车辆的这些主管领导或者承包人,仍构成本罪主体。还要注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2款的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者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二)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交通运输安全。在特定情况下,驾驶自行车也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即当自行车所面对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如人多的街道上,甲骑自行车冲撞致使一人死亡,此时存在微弱的向多处扩展的可能性。有时一个人在马路上跑也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如乙在马路上不按交通规则地乱跑来跑去,使得两辆车相撞。 (三)主观方面是过失。所谓过失是指行为人对所发生的后果而言,而对于违反交通管理规则是明知故犯的。 (四)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以致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79人已浏览
486人已浏览
160人已浏览
8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