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标准,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
1、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行为人没有造成上...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发生交通事故之后而逃逸的行为,多数是因为当事人由于害怕或者是不想承担责任的心里促使的。那么交通肇事逃逸现象的特点有哪些?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交通肇事者逃逸,往往是因为事故发生地点偏僻,无人发现而存在侥幸心理。那么,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特点有哪些?解答: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特点: 1、道路交通事故逃逸案多发生在阴雨、雾天和雪天,因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车辆、行人稀少,能见度低,难于发现,使逃逸者认为有机可乘。 2、发生的时间多在夜间。 3、多发生在乡间公路和偏僻公路,人车稀少,有利逃逸。 4、外地过境车辆驾驶员,易抱侥幸心理,肇事后逃逸。 5、无证酒后驾车者,在畏罪心理驱使下,易发生逃逸行为。 6、借车或公车办私事者,为推脱责任,易发生逃逸行为。 7、从年龄分布看,逃逸案中青年驾驶员居多,尤其集中在25--35岁之间,因为他们顾虑较多,侥幸心理特别重。 8、事故一般发现较晚,肇事车逃离现场、人证、物证缺失,致使现场勘查困难。
1.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交通管理法规,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主观方面是出于过失。
1、道路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多发生在阴雨、雾天和雪天,因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车辆和行人稀少,能见度低,难以发现,使逃逸者认为有机可乘。2、发生在夜间。3、多发生在农村公路和偏远公路,人车稀少,有利于逃逸。4、外地过境车辆驾驶员容易碰运气,事故发生后逃逸。5、无证酒后驾驶员在畏罪心理的驱使下容易逃逸。6、借车或公交车办私事的,为了逃避责任,容易逃逸。7、从年龄分布来看,逃逸案件中的年轻司机大多集中在25名--在35岁之间,由于他们的担忧较多,侥幸心理重。事故一般发现较晚,肇事车辆逃离现场,人证、物证缺失,造成现场调查困难。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6人已浏览
137人已浏览
151人已浏览
11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