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根据法律规定,对于以虚假意思表示作出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即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之所以对通过虚假表示实施...
根据法律规定,对于以虚假意思表示作出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即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之所以对通过虚假表示实施...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法律行为有效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146条第1款,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虚假意思表示又称虚伪表示。可分为通谋虚伪表示和单独虚伪表示。在《民法典》中仅规定了通谋虚伪表示。 通谋虚伪表示,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都知道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并非真意,通谋作出与真意不一致的意思表示。 单独虚伪表示,又称为真意保留。表意人故意隐匿其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表示。 通谋虚伪表示的效力分为两层: 第一层:通谋虚伪表示中的外部的表面行为“虚伪表示”无效。 第二层:如通谋虚伪表示中存在隐藏行为,则隐藏行为的效力依法处理。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法律行为有效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33人已浏览
224人已浏览
196人已浏览
10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