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刑法336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
刑法336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非法行医是指无医生执业资格从事诊疗活动,包括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和擅自开业从事诊疗活动。 有医生执业资格而未取得开业执照行医的,不属于非法行医。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十三条第(五)项规定,非法行医造成患者身体健康损害的,医学会不予受理鉴定。 在诉讼过程中,如需鉴定由法院委托法医鉴定机构来进行。法医鉴定与医学会鉴定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会注重疾病本身的参与度问题,而后者强调疾病本身的参与度。 从鉴定角度来说,一旦认定为非法行医,对造成损害的患者最终的赔偿是很有利的。
如何理解区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中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与“非法行医”?因为他们都是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1、主体不一样2、医疗事故的主体为特定主体,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3、非法行医的主体不是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
要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必须同时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和客观方面要件。也就是说,构成任何犯罪,除了在客观方面要有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外,还需要主观方面的条件。所谓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等几种因素。其中,行为人的罪过是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就从法律上确认,犯罪的故意或过失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和应对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因此,人的客观上危害社会的活动,只有在受到主观上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支配和决定时,才是刑法中的犯罪行为。根据你的描述,麻黄碱不是一般普通人所能准确识别,从主观上讲,你根本无法判定他的制造是否违法;若有证据(比如证人证言支持你知情,或有支付的费用明显高于等),都可能导致你成为帮助犯。具体可以参考《刑法》第七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内容,。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7人已浏览
434人已浏览
1,080人已浏览
21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