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对于涉嫌贪污刑事犯罪的情形,虽然当事人已经积极退赃,但并不影响行为的定性,请当事人自行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决确定定罪量刑。...
职务侵占是腐败。所谓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本单位财产,数额较大的行为。犯罪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法治应当是良法之治,当代罪刑法定主义中的“法”应当是良法、正义的法,而不包含恶法、非正义的法。如果承认受到这种“胁迫”而犯罪的行为人可以构成胁从犯,并获得减轻或者免除刑罚的处理。那么在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必然会出现刑罚分配的不均衡与不公正。与此相对,犯罪嫌疑人也可能以犯罪前受到他人的此种“胁迫”为辩护理由,获得从轻处罚。而这些都是一般国民的法感情和正义观念所无法接受的,也必然会造成对刑事法治正义性的动摇。 我认为作为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准确界定胁从犯的关键,明确刑法规定中胁迫要件的内容非常必要。而这其中,必须把那种以侵害行为人非法利益为内容的威胁或强制加以排除,从而澄清和弥补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在胁从犯认定问题上的模糊和漏洞,进而在各共同犯罪人之间更加合理的分配刑罚,充分实现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目的和作用。
怎么判刑: 1、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或者,可以并处;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并处没收财产。所谓个人贪污数额,在单独犯罪中是指个人实际的数额;在共同犯罪中,对组织、领导贪污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而言,是指贪污犯罪集团的贪污总数额,对其他共同贪污犯罪的分子而言,则是指某个人实际参与贪污的数额。所谓情节特别严重,一般是指重大贪污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贪污犯罪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的损失、后果特别严重的,或者贪污后订立攻守同盟、毁灭罪证、打击报复证人、拒不退赃,情节特别恶劣的,等等。只有在同时具备个人贪污数额在10万元以上和情节特别严重两方面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判处死刑,并处没收则产。只具备其中一项的,不能处死刑。 2、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3、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据此,如果个人贪污数额为1万元以上的,即使行为人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也不得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具有其他法定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情节的除外)。 4、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贪污腐败无论归因如何,其现象的发生都有迹可循。首先,国家的很多法律法规、制度、机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对官员的约束力不强,这无形中为“贪官”的存在提供了温床。其次,对于贪污腐败的惩治和打击力度不够。在一些地方,疯狂鲸食千万的巨贪,却只判了有期徒刑,这如何能够震慑犯罪至于贪污几十万上百万的犯罪分子,对其量刑就可想而知了。再次,特权的拥有和私欲的膨胀。有些人动用扶贫款和福利资金为自己买车或建筑豪宅,甚至吃喝、娱乐等消费,都可以用公款报销。各种官本位思想支配下的特权的拥有,给各种各样巧立名目的贪污腐败,提供了温床和环境。最后,监督不力甚至有名无实。没有限制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如果监督权仅仅是少数人或部门拥有,同样会出现监督不力的情况。有些单位或部门,对于新闻舆论的监督,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好像新闻舆论的监督属于“社会不安定因素”。其实,破坏安定团结的恰恰是贪污腐败和对贪污腐败的掩盖与纵容。最后,部分“当官”的素质不高甚至较差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第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表明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二,提出和使用“反腐倡廉建设”概念本身就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思想导向意义。第三,创造性地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党的建设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92人已浏览
152人已浏览
568人已浏览
12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