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合同诈骗罪金额的规定,是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
个人合同诈骗,数额不满5000元的,处单处罚金刑;数额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的,为拘役刑;数额1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1200元...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诈骗罪量刑是以骗取被害人的财物作为标准,实际分得的财物只是一个酌定情节,诈骗36万元,属于诈骗数额巨大的情形,法定刑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团伙共同诈骗骗取被害人36万元,所有团伙人员均应按36万元进行定罪量刑,法定刑都一样,具体量刑情节,要看是否区分主从犯、是否具有退赃、自首等情节。
依据诈骗罪司法解释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的,属于刑法中数额较大的情形,应该立案进行侦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双方签订合同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如果其中一方存在欺诈的可能,就会给另一方造成损失。合同诈骗也属于刑事罪名,如一旦认定当事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合同欺诈行为人的欺诈行为,相对于如标的、价格、标准、功能、合同主体等合同的主要信息,行为人是清楚的,在明合同相对人则是不清楚的,在暗。真实信息的隐蔽性,造成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地位不平等:欺诈行为人处于优势、强势,合同相对人处于劣势、弱势,直到欺诈行为败露。这种对信息掌握的不平等导致的地位不平等,并不是因为相对人认识能力的局限,而是因为行为人的故意而为。 合同欺诈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把要约或承诺的错误条件反映到相对人大脑中,使相对人在规避合同风险和实现预期利益的决策中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决策-错误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的“意思自治”由于行为人的干扰而成为“意思他治”。合同欺诈行为人的欺诈行为破坏了交易的自愿性、破坏了社会信用。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8人已浏览
170人已浏览
34人已浏览
14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