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一、定金罚则的适用条件给付定金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双倍返还定金。当事人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的,应...
定金罚则适用的条件是: (一)必须有违约行为。违约行为的存在是适用定金罚则的前提。违约行为是指不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的行为,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什么是定金罚则在买卖合同中只要约定的定金条款,无论合同当事人哪一方违约,都要承担与完全数额相等的损失。换句话,就是如果是支付定金的一方违约,即丧失定金的所有权,定金归收取定金的一方所有,如果是收受定金的一方违约,则除返还支付方支付的定金外,还应支付给支付方与定金相等数额的钱款,这种以定金方式确保合同履行的方法称为定金罚则。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在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收回,给付定金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在签订国际贸易合同时,约定定金条款应当充分考虑以下事项: 1、注意区分定金和预付款,二者就分别签订,不能在同一条款中约定,以防产生歧义; 2、对定金数额的确定要明确具体,尤其要约定定金的处置办法; 3、如果在合同中同时签订了定金和违约金,在一方违约的情况下,履行合同的一方只能选二、定金罚则如何使用定金罚则是定金制度之核心,《担保法》第89条对其内容做了规定,《担保法解释》做了较为详细的补充规定: (1)适用定金罚则的基本条件。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适用定金罚则的基本条件是当事人出现根本违约。一般违约行为如无碍于合同主要目的实现,不能适用定金罚则。 (2)当事人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未履行部分所占合同约定内容的比例,适用定金罚则。当然,如果主债务本身为不可分之债,部分履行对债权人无益的,自然不能按照本条规定处理。 (3)定金罚则的除外。《担保法解释》第122条规定: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不适用定金罚则。因合同关系以外第三人的过错,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适用定金罚则。受定金处罚的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第三人追偿。
一、适用定金罚则应符合哪些条件定金是合同当事人一方预先支付给对方的款项,其目的在于担保合同债权的实现,是依附于主合同的从合同。上述《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之规定,法学理论上称作“定金罚则”,但其适用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必须有违约行为,这是适用定金罚则的前提。违约行为是指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包括不履行、迟延履行、不完全履行。但在定金罚则中却有着特殊的含义,即“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是指由于收受定金的一方当事人的原因而引起的履行不能(又称为不能履行)或者收受定金的一方当事人故意拒绝履行债务。即除非在当事人事先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定金罚则的适用对象并不包括迟延履行和不完全履行。 2、必须是合同目的的落空,这是适用定金罚则的基本条件。订立合同肯定有其目的,该目的有且仅有是主合同的直接目的或主要目的。合同目的落空是指主合同的直接目的或主要目的不能实现。 3、违约行为与合同目的之间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违约行为或合同目的落空并不必然适用定金罚则,只有因违约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才能适用。二、应该如何适用定金罚则定金罚则是指定金的惩罚规则,即“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双倍返还定金。”《司法解释》规定对适用定金罚则的几种特殊情况作出了规定。1、视为不履行被担保的债务的情况。因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可以适用定金罚则。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2、不完全履行合同时的定金罚则。当事人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未履行部分所占合同约定内容的比例,适用定金罚则。3、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不适用定金罚则。因合同关系以外第三人的过错,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适用定金罚则。受定金处罚的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第三人追偿。
定金罚则是指当事人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合同当事人适用定金罚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有定金的书面约定,包括定金的数额(不超过主合同标的的20%)、定金的支付期限、定金的性质; 2、定金已经支付,否则定金合同不生效; 3、一方当事人违约,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未履行部分所占合同约定内容的比例,适用定金罚则;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适用定金罚则,受定金处罚的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第三人追偿;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不适用定金罚则。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7人已浏览
170人已浏览
123人已浏览
10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