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这个不是行贿,对方没有安排工作、也不能安排工作,属于典型的诈骗行为。诈骗12万元,构成诈骗罪。根据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
这个不是行贿,对方没有安排工作、也不能安排工作,属于典型的诈骗行为。诈骗12万元,构成诈骗罪。根据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受贿罪与诈骗罪都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特点,但也有以下不同:1、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特殊主体,而后者则是一般主体。2、犯罪客体不同。前者为复杂客体,其中主要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后者则是公私财产所有权。3、客观行为表现不同。前者是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而后者则是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对于受贿罪与诈骗罪的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犯罪主体、客体以及犯罪客观行为等三个方面进行区分,也就是说可以从受贿罪与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方面进行区分。
诈骗行为如果涉及的金额超过5000元,就可能犯诈骗罪,可以向警方报案。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本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民事欺诈行为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故意以不真实情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对方陷于错误认识,从而达到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两者都可表现为在经济活动中采用欺骗方法取得对特定财物的不法占有状态,主要区别在于:r一是民事欺诈行为的当事人采取欺骗方法,旨在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交易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诈骗罪实施欺骗的目的是让对方陷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从而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r二是民事欺诈行为人在签订合同之后,总会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履行合同;诈骗行为人根本无履行诚意或履行能力,即使有一点履行合同的行为,也是象征性的“虚晃一枪”。r三是民事欺诈行为人为了减轻责任可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辩解,但不会逃避承担责任;而诈骗行为人则是要使自己逃避承担责任,最终使对方遭受损失。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18人已浏览
113人已浏览
165人已浏览
16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